义解三国(7):桃园结义,重在誓言

(0)

相关推荐

  • 三国演绎,桃园三结义!深度好文

    桃园三结义,三个人的开始,掀起太多的经典,一个刘备,能屈能伸,一个关羽,熟读春秋,能文善武,再说张飞,虽然是个莽夫,可是跟着刘备,还有一个二哥关羽,照样能成大事. 先说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能忍着,不怕 ...

  • 《三国演义》大骗局之桃园三结义

    在很多武侠剧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意气相投的人喝着酒聊着天就要磕头拜把子. 说到这个磕头拜把子就不得不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桃园三结义了. 话说<三国演义>第一回里讲到黄巾起义爆发,各州 ...

  • 刘备少有大志,武力惊人,或许没有桃园三结义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的第一印象是仁义,还有点懦弱,并且喜欢哭,其实真实的刘备,并不如此. 刘备从小就过早的品味了人生的艰辛,他的父亲死的早,家里很穷,不得不和母亲靠贩卖草鞋和编织席 ...

  • 义解三国(1):《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中国人熟知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三国历史的上百个经典人物故事,大多出自<三国演义>,但它的原型,却来自<三国志>,那么这两本书,区别何在? 简单的说,前者是小说,就 ...

  • 义解三国(2):何为义?

    <三国演义>演的是"义",因此开卷的第一个经典故事,就是"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和张飞,在张飞的桃园结成了没有血缘的义兄弟的关系.那么这个" ...

  • 义解三国(4):张角恶用道术,宗教邪变

    "黄巾贼"定位史书 "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注解: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这句话是史书<三国志>"先 ...

  • 义解三国(5):刘备登场,德先行

    上篇交代,因黄巾军叛乱,张角一军来犯幽州边界,情势危急,幽州[注1]太守刘焉,发榜各县召集义兵,榜文行至涿县[注2],这才引出刘备,正式登场. 刘备登场  德志先行 于是桃园结义的故事正式开始,刘备首 ...

  • 义解三国(6):张飞大义助刘备,刚柔相济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 ...

  • 义解三国(8):张飞怒鞭督邮,蕴含两大目地

    张飞怒鞭督邮,是<三国演义>第二回的一个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不仅为了表现张飞正直仗义,敢于为民除害的品性,它还成为详尽描述灵帝时期,宦官"十常侍"把持朝政,为所欲为,欺君 ...

  • 义解三国(9):以书传道,为人解惑

    天经地义:天在导  地在演 古人做人讲"天经地义",不仅仅指符合天理与人道.<三国演义>其实就在揭示"天经地义"的另一深层内涵:朝代的更替,是天在经 ...

  • 义解三国(11):董卓谋废帝,卢植驳谬论

    百官众将,找到被宦官劫持的汉少帝与陈留王后,来到京城的西凉刺史董卓,便趁乱而入,以保驾的正当名义,率领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接冲到了少帝的身边.等于直接将朝廷众臣和帝王,绑架在手,因此,他很快做出了废帝之 ...

  • 义解三国(12):乱世难题,唯德能解

    在<三国演义>里,我们会吃惊地发现,这部书中描绘的古代社会,跟我们在电视剧看到的完全不同.古人断事,德为核心,礼法和武力,都是辅助,歪理无法立足.即使胆小的人一时迫于武力,不敢说话,但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