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怎样做到“印”从“刀”出?


  齐白石早年主学丁敬、黄易,多见“浙派”碎刀短切法,40岁以后学赵之谦,改用冲切结合。赵之谦较之丁、黄,不但取材更广,而且强调笔意,“古印有墨尤有笔,今人但有刀与石”。齐白石55岁左右形成个人风格,用刀上具有小刀、锐利、深刻等三个特征,至死未变。单刀侧锋直冲为其要旨,一是汉凿印的启示,二是赵之谦的单刀直切法。单刀古已有之,不是齐白石的发明,但他将单刀发挥到极致,演绎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白石老人自述》中有阐述:“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刻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齐白石选择和推崇单刀法,既契合其个人优势,也符合个人艺术理念,最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貌特征:一是善以“斜笔”入印,注意弧度和倾斜度;二是简单、直接的“农民意识”主导,反做作、反修饰。但对齐白石刀法的理解切忌固化,必须留心三类特殊的用刀法:

心耿耿

中和

小盐

  轻刀。单刀并不一定都非常猛烈、剧烈,也有柔秀、柔和的一面,尤其注重行刀方向和角度的细微变化,细腻才能耐看、耐品。这在白石印章中不在少数,如“心耿耿”“中和”“小盐”“大津泽一郎”等。

大津泽一郎

  并刀。通过刀法残破来改变章法,进而重塑分朱布白,如“石泉居士”篆字的并笔粘连,“泉”字乃点睛之笔,用刀淋漓之妙,果非虚言。“淡容轩”一印中,“淡”字的“三点水”旁的处理,技法已是炉火纯青。

石泉居士

牵牛不饮洗耳水

  复刀和补刀。理解这一点尤为关键。对于《白石老人自述》的表白,有些地方需要设身处地去看待。喜用单刀直冲并不是永远不复刀,只是尽量不修饰弥补,降到“最低限度”。有些粗笔画不可能一刀完成,需要两次甚至三次的复刀或补刀,视情况而定。从“白石老年赏鉴”和“牵牛不饮洗耳水”二印来看,字形端庄,笔画浑厚洁净,全无单薄之弊,很明显地有复刀,增加了厚重感。因为修补手段非常高明巧妙,看不到痕迹,故而隐藏不露。但有时也会留下踪迹,甚至是刻意留下玄机,让后人一观。“大匠之门”印面中“大”字第三笔竖画,可以看出明显地补了一刀。也就是说,齐白石篆刻并不是一任自然,而是妙造自然。齐白石喜欢用石质疏松的青田石,利用章料的自然迸裂来因势利导。有时对笔画控制崩裂并加以修饰,为的是取得类似中锋的效果,避免浮滑单薄。若一味追求刀痕爆破,任意崩裂来显摆,就达不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而且极易走入误区。要做到有效控制崩裂,必须对刀法和石料有洞察和把握,关键在于行刀的力度和方向,甚至包括印泥的化解作用,去掉火气。有些学齐印者一知半解,徒袭其貌,单刀直入,肆意妄为,盲目追求锯齿燕尾的外形,无疑是舍本逐末,以至于很多人模仿齐白石印风,单刀变得千篇一律,实为南辕北辙。

“大匠之门”印面

  深谙灵活性的齐白石曾说“凡苦言中锋使笔者,实无才气之流也”,“下刀如写草书,惟我与汝有是”。用刀和用笔同理。单刀的洗练、直接、痛快、壮观,这些优点在齐白石印章中一一具备,但弊病也随之而来,过于乖张而不够雅致,抛筋露骨,粗野失范,略无含蓄等。所谓成也单刀,败也单刀,原因在于:一是单刀具有不稳定性,二是单刀强调即时性,石质、心境、环境等因素的配合,甚至与印文内容偶然组合出效果也息息相关。刀法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印例来加以审视和反思:

  累赘者如“沙园”,笔画杂乱、堆砌。善用“简”意的齐白石,于此印却一反常态,致使印面失去序列。失范者如“不可居无竹”,其中“无”字斜笔过长,“竹”字粗糙,令人难以卒读。生硬者如“余年离乱”,用刀少含蓄,特别是“乱”字,极其刺目。单薄者如“杨氏”,一冲而过,缺少回味。粗糙者如“心内成灰”“今来古往”,少了必要的收拾。乏力者如“王文焘印”,笔画圆滑而少风骨。花哨者如“天花满衣”“王家本书画章”“山姬带病相扶持”等,与篆法组合的不匹配也有一定关系,遗憾在于没有进一步推敲。

白石老年赏鉴

  当然,以上这些印章都属于瑕不掩瑜,但一定要分清瑕和瑜。

  齐印因为过于强调直接、痛快而导致一些印章出现诸多不足。另外要强调一点,很多赝品滥竽充数,败坏了齐白石的名声。白石有印文云“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印章亦然。即使一些正规的出版物和知名的藏家也不能幸免。必须以一些公认的精品力作为标准,就篆法和刀法的特征入手做出分析、判断,而不能被所谓的“新见”和“遗珠”之类的噱头蒙蔽,以免鱼目混珠、谬种流传。

(0)

相关推荐

  • 薛元明|论“印从刀出”(上)

    牛墨王说无论书法还是篆刻,技法与思想缺一不可.先由技法登堂入室,而后是思想促变技法.对篆刻创作而言,先有″印中求印',进而有″印外求印',先有″印从书出″,进而有″印从刀出'.″印从刀出″尤为关健,因 ...

  • 怎样做到“印从刀出”?

    齐白石早年主学丁敬.黄易,多见"浙派"碎刀短切法,40岁以后学赵之谦,改用冲切结合.赵之谦较之丁.黄,不但取材更广,而且强调笔意,"古印有墨尤有笔,今人但有刀与石&quo ...

  • 恒河出现大量新冠患者浮尸,印媒给出三大原因

    [环球网报道]自新冠疫情告急以来,印度死亡病例暴增,恒河甚至出现多具浮尸.当地时间13日,印度<第一邮报>在报道中总结了恒河浮尸众多的三个原因:火化费用高昂.宗教信仰和木材不足. 据报道, ...

  • 论印从书出、书从印入的典型代表

    自清代中叶邓石如出,篆刻家在"印宗秦汉"的观念中,又加入了印从书出.书从印入.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使篆刻创作取法的视野更为寛泛,篆刻创作的形式与技法也更加丰富. 在此之前,由於单纯 ...

  • 陈巨来他刻的印,从未出现在印谱里

    陈巨来的印谱很多,还有不少高清印石,对于其"近代元朱文第一人"的地位,印坛人是有目共睹的. 曾有一说法,说陈巨来一生刻印不下于三万方,综合近年来陆续出版及网络流传的印谱来看,确实不 ...

  • 邓石如“书从印出,印从书出”,美醉了

    书法密码2017-01-26 22:25:58 邓石如 (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又名顽伯,号完白山人.当时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邓石如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遂以自已雄厚的书法 ...

  • 伤官配印格局多出艺术成就高的人

    ​伤官配印格局多出艺术成就高的人,比如梅兰芳先生,这是为什么? 我们以甲木作为"日主"为例,由十神与"日主"的生克关系,可以得知甲木的伤官就是丁火,而甲木的正印 ...

  • 篆刻学习:同样与书法相关,朱简的“笔意表现说”与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有何区别?

    先说朱简的"笔意表现说" 朱简,明代篆刻家,生于1570年(明万历年间),卒年不详,字修能,号畸臣,后改名闻,安徽休宁人. 安徽出杰出印人,朱简是其中之一,下面要说的邓石如也是其中 ...

  •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