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刘四清:卧龙山下长乐桥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刘四清
刘四清,笔名流放,江苏省作协会员。诗文散见《青春》《大渡河》《文学月报》《扬子晚报》《作家天地》《江南时报》《参花》等省市报刊。诗歌入选2019年《中国诗人诗歌选》及 2019年《江苏新诗年选》等多种选本。


卧龙山下卧龙桥
江苏 刘四清
风景秀丽的卧龙山下,有一座南京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石拱桥。它始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近千年,宋代景定年间编订的《建康志》上就有这座桥的记载。
沿二干河堤埂观景休闲长廊向东,来到卧龙山下的“宋风古镇”长乐村,长乐桥就展现在眼前。这里曾有一条南京通往杭州的古驿道,长乐古桥就是当时驿道上的一座重要桥粱。
桥呈南北走向,连接二干河两岸,北端有一块石碑,上刻“长乐桥”三个大字,几行小字显示这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踏上长乐古桥,垂柳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面,桥边木质的六角长乐古亭古色古香,恰好点缀着这里的景致。桥上有三两个游客先我们而到,正在观赏和拍照,估计是如我们一样慕名而来。
古桥呈拱形,长39.5米、宽3.7米,从桥的构造上看,造桥时釆用分节并列砌法垒成,就是将整块条石像搭积木一样层层垒上去,中间并无横梁,这样建成的石拱桥目前在江苏很少见。宋代造这座桥时,用的是当地火山岩,呈暗红色,色彩暖赤饱和,但从不同的石料颜色可以看出有些是经过后来修葺的。
桥身两侧的螭首很独特,它有几种不同的样式,有面目狰狞类怪兽,它模样怪异,长着宽鼻突眼、阔嘴外张,面颊横溢,颊上长刺,额部生角,边上长爪,面目甚是狰狞可畏。也有几种螭首则做成了漂亮的花纹,看起来非常的祥和。镇水兽的石材颜色与桥石相同,此物被认为是宋代始建桥时留下的原物。
桥额处未见有桥名,在主孔两侧的系石(桥耳)各有一对蚆螛。据传是龙的九子之中的第六子,专门掌管水族。明代杨慎《升庵外集》卷九五中云:“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六曰蚆螛,性好水,故立于桥。”可见自古以来,龙就是我国民间崇拜的水族神物。因此,长乐桥上雕刻的蚆螛俯首向下,正视河心,寓意流水恬静安宁,不让河中妖孽兴风作浪,也表示了当时人们辟邪禳灾、风调雨顺的良好愿望。
听说明朝万历年间,归政乡人刘济、刘政出资重修长乐桥,并在桥头留下重修碑记。但我们只看到桥头孤独地卧着一只断头石龟,背上有一道很深的凹槽,想必这就是存留下来的龟趺碑座。
余兴未尽,我们再次回到桥面。青石板上有一道道马车碾出的车辙,还有为防止车辆退滑的栉阶石。近千年间,长乐桥见证了无数往来于南京和杭州之间的人员和车马,深凹的车辙记录下当年古驿道上的繁忙景象。同来的龚君忽然惊叫一声:“这儿有字!”我们围上去仔细打量,一块桥面石上刻有一个“私”字,可同来的人中却无人能解为何种出处。
长乐桥桥耳的另一种雕刻是菊花瓣如意图案,分别在东侧南次孔两边和西侧二个次孔上,共有6件,形状方正,雕刻精巧,十分可爱。
伫立在桥头仰望卧龙山,林郁草深,山峦丰腴。山下的长乐村,承载着宋风遗韵的青瓦粉墙,在绿树掩映中错落有致。长乐桥相对于其他历史名桥,没有太多的奇闻轶事,近千年的风雨浸润着它,无论你什么时候面对它,都觉得是站在一部多彩的历史书面前,每翻阅一页,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不由让人心生波澜。
如今的长乐古桥,已不再以车马过往为主,它已被沉淀为历史文物,成为一道人们怀古惜今的风景,它像一位神态安然的女子,静静地侧卧在卧龙山下,默默见证着历史进程和时代的变迁。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李 韵
编校:韩佩瑄
制作:吴金程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