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黑水之城
庆符的城、庆符的水……
庆符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符黑水孕育着庆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庆符的渡口和下河通道
庆符最早的渡口三个:上渡口、中渡口、下渡口。
上渡口在上河街场口处,因靠近文殊寺故称文殊上渡。
中渡口在石岗沱附近,因靠近迎祥寺,故称迎祥中渡。
下渡口在今符黑水大转湾处的西江村,因附近有西江寺,故称西江下渡。

此时三个渡口均为收费性渡口。
但后来上、中、下渡口的名称和地点发生了变化。
清朝乾隆中期,文殊上渡是庆符城的主要渡口,乾隆二十八年,县令根据过河人数的情况,将主要渡口改设于庆祥门外(后称迎薰门,俗称大南门,即今符江老桥旧城方向桥下)。咸丰末至同治初,因重修庆符城墙,同时也将此渡口规范化成既可摆渡又可卸货的码头,用条石砌就。

( 1975年8月1日下午通桥仪式 摄影易兵)
至此,庆符城有了一个唯一的正规码头。同治十二年,由于摆渡收费产生摩擦,高县监生,也是富户的王抒施田两契:一为高县归化乡碾子坝的田地,岁收租谷47石;另一为小田村田产,岁收租谷18石,地租两千文,用于支付船工摆渡工食费,由庆符书院经管。此渡口遂成为唯一的公益性渡口,不再向过渡人直接收取费用。解放后,则由政府支付船工工资,公益性质不变。
原文殊上渡仍保留了下来,但因非公益性,乘船人数锐减,故船也改为小舟,一直保留到解放后。
因迎薰门渡口在文殊上渡和迎祥渡之间,故民间将迎薰门渡口称为中渡口。而迎祥渡离迎薰门渡口近,且为收费渡口,人们舍近求远,多改为从公益性的迎薰门渡口过河,导致迎祥渡逐渐废弃。其后虽有小舟来往,也只是与石岗沱的“灰面船”(灰面即面粉)有关而与摆渡无涉了。
西江下渡一直存在。
过去庆符城人去贾村找柴,常从此渡口过河。返回经下坝、迎祥寺、下桥或上桥入城。此渡口一直为收费性渡口,但解放后摆渡工收费也不太严格,有时无钱交,船工也不过多计较。
当然,随着交通发达,特别是修了大桥后,几个渡口全部成为了历史。

(18年7月 摄影木子 大桥下即原石岗沱)
除了这几个渡口之外,在上河街、下河街还设有几个下河的通道口。分别为刘家桥通道、炭市坝通道(今尚有黄桷树处)、雀儿石通道、下南门通道(曾经也兼渡口)和魁楼街通道。其中雀儿石通道和魁楼街通道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仍保留古貌。
这两个通道由条石铺为阶梯,阶梯两边仍用条石砌成巷道墙。由于年代久远,墙缝中荒草丛生,也有小黄桷树倔强地从石缝中长出来,其盘屈的根抓住巷石墙蔓延开去,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我说一下雀儿石。
雀儿石得名于河边和没入河水半截后的巨石。因无人时常有水鸟和其它小鸟歇在这些石头上,因以得名。据传河中有石名孝子石,缘于昔庆人隗叔通的母亲,必河心水乃食。叔通每次担水,水流湍急,十分危险,但仍坚持河心取水,其孝心感天,河中湧出一石,担水自此方便,故称此石为孝子石。
雀儿石河边也铺有几块条石,作为挑水和洗衣用。
雀儿石是庆符城小男孩夏天的天然游泳池。雀儿石处河水深浅合适,河底无泥俱为卵石,不会发生溺水的危险。半没入水中和没入水中的巨石可供娃娃们游泳时暂歇。可以躺在石头上晒太阳,也可以上半身在水上,下半身在水下,又凉快又不“现象”(把小鸡鸡露出来称为“现象”)。

(2006年8月 摄影新城摄影)
每到夏天未涨水时,符黑水清澈见底,一群将会不会游泳的小男娃娃齐聚这里,裤儿一脱,丢在岸边或水中露头的巨石上,踩进水中,浇点水在前胸,浇点水于后背,并用手在胸口拍几下,一边说:“前拍拍,后拍拍,不得伤风不得咳”,于是“光叉叉”扎进河中,或“狗刨骚”、或“自由泳”,水平高点里还会仰泳,以能水面露出“小鸡鸡”为荣。
有的不会游泳者,则做简易游泳圈,将长裤儿打湿,两个裤脚扎紧,抓住裤腰,迅速用力从上往下向水里扎去,两只裤脚胀满了气,再用带子扎紧裤腰,将头颈放在裤裆处,即成了一个很实用的救生圈。

(2006年8月 摄影新城摄影)
游泳的娃娃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有的相互拂水、有的比赛哪个在水下闭气最久、有的相互把对方按入水中、有的跑上岸将水边的淤泥糊遍全身,在烈日下暴晒,等泥干了,又跑回水中冲洗,嘻哈打闹。直到闹够了,肚皮咕咕叫了,才念念不舍的回家。
有的先上岸者,恶作剧地把别人的衣服裤儿从石头上或岸边拿走,丢在离河较远的河滩斜坡菜地里,害得这个娃娃一边骂、一边用手捂住“鸡鸡”,光屁股跑去捡丢在菜地里的裤儿。惹得河边挑水、洗衣服、洗澡的大人娃娃们哈哈大笑。
回家途中,有的还一边走,一边扯声巴气的吼:大哥大嫂:我要下河洗澡。拿把刀刀,割把草草,拿回家头喂嫂嫂。嫂嫂哭,一碗肉(读入,古入声字读法。),嫂嫂笑,一碗尿……

(2006年8月 摄影新城摄影)
这大概也是庆符夏天男娃娃得天独厚的乐趣吧!
有的娃娃下河洗澡未经家长的允许,怕挨骂,回家前先把腿上抹点泥巴灰试图蒙混过关。但这点小伎俩在家长面前太小儿科。家长用手指甲在娃娃身上和腿上轻轻一挠,现白痕则是下河洗过澡的。下河洗澡加扯谎,免不了一顿骂,严重的还有挨“刷条子(一个细竹丫)煎腿肌肉(打腿子)”的。但仍然阻止不了男娃娃下河洗澡的热情。

(2006年8月 摄影新城摄影)
但大一点会游泳的男娃娃不屑于在雀儿石洗澡。他们常在上渡口横渡至河对门的砖瓦厂(后来为农场)再折返;或顺流而下至石岗沱上岸;或在石岗沱(石岗沱水较深)横渡几个来回,把衣服裤儿顶在头上而不会打湿。但游泳技术不好,胆量不够者,是不敢这样尝试的。
我儿时就是这样的胆小鬼,因而也少了很多童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