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蒲 扇

蒲   扇 

李志明||山东

小时候,每当夏季来临,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家家都会用一种传统的工具——蒲扇,作为降温工具。蒲扇,被人们握在手中摇来摇去,带来的丝丝凉风,伴随着人们度过酷暑盛夏。

在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七十年代,特别是农村,家庭中基本还没有沙发、茶几等家具。每到夏季,家家户户的床上或是桌子上,都会放有几把蒲扇。如果有客人进门,招呼客人就坐后先递上一把蒲扇,这是大人小孩都懂得的最起码的礼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是如此。炎炎夏日,无论到哪,只要一坐下,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把蒲扇。那个年代几乎是人人都用手摇蒲扇来乘凉的,蒲扇是那个年代夏季最受欢迎的物件。茶余饭后,人人手中都少不了一把扇子,当然是以蒲扇为主,蒲扇成为那个年代必不可少的产品。

那时候,晚饭后经常跑到生产队的打麦场去,先是追逐嬉闹一番,然后再跑到大人群里听拉呱。大人们则是坐在板凳上,手摇蒲扇聊天。文化虽然普遍不高,却能海阔天空的乱拉一通。有知识的人有时会讲一些故事,在平坦宽敞的场院里,很多大人也随着小孩子津津有味的聆听。闷热无风时,听着故事的同时,手摇蒲扇即可获得清凉,也能驱赶蚊子,一举三得,美哉。有时一阵微风吹来,扇子可以暂时放在腿上或是地上稍微停一会,微风过后,继续摇动。讲故事者手中的扇子一会儿摇动扇风,一会儿随着故事的情节,前后左右地摆动。虽然没有诸葛亮手握羽毛大扇的威严,却也有一定的征服力:《哪吒闹海》《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些都是大人小孩百听不厌的故事。《聊斋》里面的鬼狐妖仙和文弱书生的故事,也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这些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很多就是在夏日季节、在手摇蒲扇的清凉微风中相互传播的。

夏天,人人都对扇子情有独钟,随时都可以拿起来摇几下。记得上小学时,把奶奶教的民谣写到蒲扇上了:“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待要出借,到了立冬。” “六月天气热,扇子不出借;咱俩虽然好,你热我也热。”给本没有图案的蒲扇涂上了墨迹。从民谣中可以看出蒲扇在那个年代的重要性,只要手中有把蒲扇,那就是抓住了能送清凉的法宝。

夏天公社放映队到村子放露天电影时,那可是真正的万人空巷。大人小孩都早早的到放映的场院等着,这可是蒲扇集中聚会的时段,电影则在人们手摇蒲扇与期待中开始放映。影片中的精彩内容,也随着手摇蒲扇的清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直到放映结束,人们才恋恋不舍地一手提着板凳,一手摇着蒲扇,各自回家。

那个年代的供销合作社,是农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途径。一进合作社的门,首先是闻到酱油醋和糕点的混合香味,然后映入眼帘的是柜台里面的商品。夏季,蒲扇、苍蝇拍占据了最显眼的位置,营业员会把一大摞蒲扇放在柜台上让人们挑选。仔细的人买回去以后,会用根布条沿着蒲扇的边包起来,再用针线缝好,为蒲扇锁了个边,这样会更加经久耐用。几毛钱一把的蒲扇,虽然能用好几年,但每年的夏季,还是销量可观。那时的人们在夏季闲暇时,总是找个可以乘凉的地方聚在一起拉呱,见的世面虽然不多,却是普遍的乐于相聚。街头巷尾、梧桐树下,总有三三俩俩的人手摇蒲扇坐着聊天。东家长、西家短,大事小事琐碎事,无事不拉。手摇蒲扇、拉呱聊天,是一种美滋滋的休闲方式。

随着经济的好转,电风扇、空调相继进入家庭,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蒲扇,也慢慢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现在出售的蒲扇,也从以前的日用品店及杂货铺,挪到了工艺品店,销量微乎其微。蒲扇成为了一种工艺品,供人们欣赏,也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藏品收藏。

蒲扇伴随了人们几千年,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摇蒲扇降温的年代成为了历史。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李志明,60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人。自幼喜欢阅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

  • 端午话题:题在蒲扇上的打油诗

    题在蒲扇上的打油诗 扇子扇清风,时时在手中,有人向我借,你中我不中. 六月炎天热,扇子借不得,不是我不肯,你热我也热. --某年月日某某题 小时候,在一把新买的蒲扇上题写以上打油诗,是我们常做的事情. ...

  • 湖苇依荡又春风

    冬天的麻大湖,总是暖阳相照,虽地处北国之乡,偶有薄雪覆盖,但轻巧的芦苇随风而动,别具江南风韵.湖中生着一些蒲草,对于湖区的人们来说,这是自然的馈赠,他们总是能够用自己的巧手编织出各类工艺品,销往海内外 ...

  • 一把蒲扇

    扇着蒲扇,出门. 一路走来,惹眼动心.天气燠热,熬过正午到下午艳阳的播火焚心,近黄昏,海风席卷热浪,贯穿街巷,厦门岛倾刻改凉.蒲扇助风,凉意回旋.铁路公园.文园路.虎园路.中山路瞬间挤满人,老少妇孺, ...

  • 聊斋志趣:炎热季节话扇子(作者 马其亚)

    炎热季节话扇子 马其亚 我最早记忆中的扇子,是菖蒲草编的,人们叫它蒲扇.我小时候,街上地摊卖蒲扇的,比比皆是.炎炎夏日,几乎男女老少都会拿着一把蒲扇.热了,出汗了,就赶紧用蒲扇扇几下.树荫下,灶房里, ...

  • 繁星 | 香蒲扇底故乡风

    父亲从老家带来一把蒲扇,香蒲编的,爱心形状,非常精致.拿到扇子,我就在猜:它出自庄上哪一位巧手老汉或者婆婆?在离不了空调的年代,电扇都不常用,朋友新房装修,厨房都安装了空调.原始的纳凉工具扇子,与我们 ...

  • 村居新变丨寇俊杰:扇子扇风的岁月

    以前在北方还没有电风扇的时候,到了炎热的夏季,每家都少不了几把扇子. 那时候,扇子还是很宝贵的. 母亲怕家里的蒲扇破损,就把它的边沿儿都用布条包了起来.我们用时也只能扇风,如果看到我们用它打闹,或是把 ...

  • [黄石文坛]喻少莲的散文《夏日忆扇》

    夏 日 忆 扇 读古典名著或诗文,发现"扇子"几乎是惯用的道具,被作者信手拈来,植入一个个故事情节.如孙悟空与铁扇公主斗智斗勇,终于"借"来的芭蕉扇:诸葛亮殚思竭虑,运筹帷幄时,总 ...

  • 散文 ‖ 蒲老先生没想到的

    在我毕业实习的时候,遇见过一个病人,他是当地一家企业的厂长.那时候地方国企的厂长是很牛的,什么都能报销,用药没有任何限制.这位厂长穿着挺考究,只是面色苍白,看样子很虚弱,但检查下来又没什么大毛病.医院 ...

  • 散文 ‖ 蒲 公 英

    140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回老家采挖蒲公英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前两年采挖的兴致是乐此不疲,今年的兴致却来了个锐减.锐减的原因,首先是采挖遇到了困难,更重要的是我的思想和感情起了不小的变化. 蒲公 ...

  • 青年作家:周辉[散文]蒲家大院与雨

    点击"凉城文苑"查看更多 蒲家大院与雨 文//麦之霸 蒲家大院位于利川市凉务乡海洋村,是国家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绝大部分为清末及民国建筑,标准的土家吊脚楼,纯木头结 ...

  • 杨炜滢散文:打开那扇门

    打开那扇门 文/杨炜滢 "吱"的一声,门打开了,不再满是烟火的气味,闻到了爱的味道,看到满是一张张花儿似的脸,听到了欢乐的乐曲. "你天天出去吃饭喝酒,这个家你还要不要了 ...

  • 【小草园地】第214期‖蒲银富(渭南):散文《秦岭深处有人家》

           散文<秦岭深处有人家> 文/(渭南)蒲银富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我们一家随着父亲工作调动,从渭北高原来到秦岭山中.      那年我刚刚十二岁,正处在似懂非懂的少年时代,第一 ...

  • 尘烟缭绕寻蒲姑( 西部散文选刊)(初守亮)

    2021-04-08 03:19:40 西部散文选刊 2021年3期 "蒲姑春草发春荣,风到贝丘细又轻.湾水残露明夕照,船到通济酒家迎.柳桥夜月水中月,南湖渔人捕棹声.东野田畴耕未罢,再观蔬 ...

  • 武海英/那扇打开的窗(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那扇打开的窗 武海英 生活就像是不知疲倦的潮水,疲惫不堪的木船在激流中起伏并坚韧地向前. 01 故乡那扇窗很小,却承载了我的成长历程,它看着我从家里走出来,身影 ...

  • 【散文】韩华仁/我与桃花隔一扇窗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韩华仁 乡村所有的花都是在不经意中开放的,山上的杜鹃花从沟底红到山顶,河边的菊类小白花在风中翻滚着,三月的野樱桃在岭头鼓起了雪堆,黄荆的药香味弥 ...

  • 【渔舟】桃花开在扇底(散文)

    一 一朵桃花,一把扇子,一个女人,一个王朝. 秦淮八艳的绣楼上兀自张灯结彩,迎接着南来北往的清客.绣楼中的李香姬面血溅扇,伫立在旁的杨龙友遂以画笔点之成桃花,造就了明末清初的一段佳话.南朝兴亡,遂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