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钦宝营公社的回忆

(0)

相关推荐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0 1970年插秧前夕,我们到高店公社礼堂首次演出亮相.由于准备充分, ...

  • 【王华民】奶奶的风光日子

    作者\王华民 奶奶今年七十五岁了,看起来五十岁不到.她一米六几的个头,蓄一蓬齐耳的短发,不细看很难发现里面有银丝 .走起路来一阵风,姑姑往往跟不上她的脚步.如果走在了你的前面,你会怀疑她是风韵犹存的中 ...

  • 【旧诗摘录】我们的公社书记

    我们的公社书记 雪岸 1974年8月15五日于厦铺 一双草鞋脚上穿, 万里征程不知难. , 你淌过多少次河水, 爬过多少次高山. 哪儿没有留下你的脚印, 哪儿没有你实地察看? 小小本子口袋装, 勾圈符 ...

  • 散文||缅怀先父袁于宝

    缅怀先父袁于宝 斗转星移,岁月匆匆.不知不觉中,我已成为古稀老人.眼下生活无忧.家庭和睦.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人生如此,吾愿足矣.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依然深切怀念着我那英年早逝的父亲,真是" ...

  • 名家新作|《“双抢”记忆》|中国少儿文学微刊第105期

    NO°/001 本文选自李永春儿童散文 <雷坞村的记忆>书稿 "双抢"记忆 童年是写作的富矿. 写给爱阅读.爱写作.爱生活的小读者 --李永春 "双抢了!请各 ...

  • 致敬 被湮没的拓荒者 之四

    土地之争 作者 求真 那年,嫩江县也允许人口多的大队,迁移部分人到边远地区开荒建点,这与上边的精神有关. 县城南边有一个永丰大队,其中二队分出一批人 ,准备找满意的地方建点.他们找来寻去,也没找到合适 ...

  • 张波:三叔在病床上的偷笑

    三叔在病床上的偷笑 张波 三叔在四十来岁时得过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但他命大躲过了一劫.他在医院病床上那让人吃惊.疑惑.百思不得其解的行为,听父亲一说,就深深植入我的脑海,几十年不忘.每次见到他,我 ...

  • 兴和县钦宝营乡中学的点滴记忆

    〓 第 1568 期  〓 作者|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五月下旬的一天,我从兴和县城乘钦宝营班车回老家.班车驶进钦宝营村后,要送头股水村的乘客,我便下了车,在钦宝营村稍作休息,等司机从头股水返回来再 ...

  • 从兴和县农村走出的杨老板

    〓 第 1530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在山西大同市郊区活跃着一位人送雅号"罗钢"的小人物,在世面上混的有模有样,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着自己辛辛苦苦创建起的生意--回收 ...

  • 追忆母校——兴和县赛乌素中学

    〓 第 1520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离开母校这块圣地,已经有四十五个年头啦!每每回到故乡,就想去看看母校,可是母校如今只剩下个地址了! 母校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所有在她那宽阔而温 ...

  • 曾经的兴和县赛乌素地区中学到底有多辉煌

    〓 第 1519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五年半(其中含查漏补缺半年)的初高中读书生活,使我与母校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母校的人与事,花与草至今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永难忘却. 这所名为赛乌 ...

  • 兴和县白手起家的能人段云

    〓 第 1517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常言道:人有那志气,就敢上高山,飞九天. 有一位学子,也是我的弟子,他家中一贫如洗,但他不甘心贫穷落后,立志要摘掉贫困帽子.他名叫段云,他智商高, ...

  • 兴和县曾经的义务护林员董银元老汉

    〓 第 1515 期  〓 文|王万荣  编辑|王成海 由于刚刚包产到户,家家户户都需要盖圈舍,有的人家,更需要起房盖屋,为儿子娶媳妇儿成家所用.所以,需要不少的椽檩.每年三到四月份,大队都要向公社以 ...

  • 兴和县知识青年田福如的人生轶事

    〓 第 1497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他是乌盟兴和县城里连初中还未读完的一名热血青年,与十几个同伴一起响应号召,一九七二年初积极上山下乡,去到离城一百二十多里外的老七区五一林场. 他生 ...

  • 爱心饺子宴,浓浓敬老情——记南和县宁营村让孝老敬老蔚然成风

    在南和县城偏东北方位五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叫宁营村.那是我从小长大的小村庄,小时候我们村的面貌都是窄窄的巷子,低矮的房屋,还有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的街道. 17岁死活不愿意上学,就出去"混社会 ...

  • 兴和县那个五一知青农场曾经的生活

    〓 第 1429 期  〓 文|张丙亮   编辑|王成海 公元一九七五年,位于乌盟兴和县北部五一公社双井大队大忽赛营村南约一公里处建起了一个知青农场.为了便于管理全公社各知青点所有知青都集中到了那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