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棉被的记忆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闲聊天,刚好有一个音乐老师,教琵琶的,于是话题自然就往音乐转了。偏门,大家都不懂,可胡吹海侃;或高精尖,有懂的人在场,也多往这上靠,可增加知识嘛,这是闲聊的常态。我不懂音乐,乐理知识没有,但希望小孩知道点,所以请教小孩该如何。她建议学方便简单的,培养兴趣就行,但千万不要学唢呐,那太吵,带弦的也最好别学,没学好听起来像锯木头,人家听得扎心,自己也打消积极性,只有像弹棉花有节奏了,才行。
说到弹棉花,那“弹弹嘟嘟弹弹嘟嘟弹”的悦耳声仿佛一下子重现于耳际,师傅的有趣形象立即闪现。师傅腰间缠着宽而扁的大腰带,背上插块长竹板条,竹板底端固定在腰带上,另一端从头顶老高处弯下,一根牛筋绳从竹板条上垂下,吊着一个木头做的长弓。
只见师傅左手持弓,右手握个侧边近底部处挖了凹槽的实木手榴弹,不时地钩挂在长弓牛筋弦上,一跳一弹的。随着师傅身子轻微的一弓一摆,左手的一抬一抖,节奏感强烈的“弹弹嘟嘟弹弹嘟嘟弹”美妙乐声自木头手榴弹和牛筋弦接触处飞出,钻入边上观看者的耳朵。
牛筋弦绷得紧紧的,压在棉花上,被木头手榴弹钩挂时,因了弹力,会将压着的棉花振起弹开。师傅一挂一松,又一挂一松,杂乱团起的棉花,就在音乐声中,缓缓地舒展开来,细细的长纤维,头发样地被有序梳理着,摊铺有序。被弹过的棉花,蓬松又洁白,软绵绵的,没触摸就感觉暖洋洋,有种想立即拉过来盖在身上的冲动。我们小孩子,老是趁师傅不注意时摸一把,也常常招来师傅的骂,老妈的打。
神奇的是,无论老妈们抱出的是多么旧和脏的破絮杂棉,在师傅牛筋条的招呼之后,最终都能东施变沉鱼,暖烘烘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可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不是魔术,师傅一举一动皆公开,有目共睹,真是奇哉怪也。
尤其是那个压棉花的大圆木盘,油光铮亮的,像大锅盖。看师傅在弹好的蓬松棉胚上,双手紧握横档,身子一扭又一扭地晃着,手上的木盘也左一下右一下地转着。随着木盘的工作进展,崭新的棉被逐渐成型。
小时老有坐在盘里,让师傅转圈压棉花的念头。心想这定是婴儿时的摇篮,和老爸给做的轴承木滑车比不了的。那又白又软的棉花,看这么厚重的大木盘都压不到底,可见其弹性之好。人若坐在盘子上,该是多好玩的啦,可这个念头一直都没实现,是个遗憾。
我们这不产棉花,家里要弹棉被,要到集市去买新棉花来,有点小贵,所以往往拆旧充新,混合着。这样弹好的棉被新是新,但因杂有旧棉就不是十分的白亮,保暖效果和软绵度也差了点。
谁都希望能有全新的棉被,但谁也不会丢弃旧絮,这样新杂旧,旧又杂旧,弹了又弹的棉被是那时的常态。只有娶媳妇时才有全新棉被的享用,或是姑娘出嫁嫁妆里有一俩床新棉被,但也舍不得全拿出来用,只是天晴时抱出来太阳底下晒晒。如此,多年后,也成了旧被子。
也有自己种棉花的,尤其是一两年内有婚嫁喜事的人家,奈何种棉花不是父辈起就开始的农活,也不知棉花的谚语总结,故而棉田赖利头的居多。要么是植株高大如树,要么是矮小像刚种下的苗,结果棉球稀疏,果小核瘪,干裂后,棉絮枯黄又难看,纤维也短。总之,美好的希望成了泡影,只有集市去买了。
那个年代,衣服能穿即可,老大传老二,老二传老三。同理,有被子可盖就行,至于保暖与否,不是考虑的主要方面。我们身上盖的被子,最古的有从爷爷奶奶辈传下来的,至于父母结婚时那盖的棉被能盖到身上,算是幸福的啦。时间短嘛,才那么几年,且是纯的新棉花弹的,绝对还是暖烘烘软绵绵舒服极了。但家中子女多的,自老大开始,传到老幺,不是铁饼一块,我看至少也差不多了。
我的记忆中,自读初二住校,直到高三毕业,陪伴我的,就是那床老爸在水泥厂宿舍盖的棉被。当时的心情,比得了宝贝还高兴,因为老爸是家里的顶梁柱,老妈绝对给他准备的是家中最好的棉被,而老幺的我,可谓占尽天机。
感谢父母将家中的好棉被给我,使我知道了父母之爱的真正含义。同时也给了我不小的压力,明白必须拿成绩出来,方能对得起他们。
这棉被,确实给了我无尽的温暖。我在教室自习至夜半时,在寒风中哆嗦着回到大通铺,能立即钻进被窝,得以保暖取暖,缓过神来,全得益于它。
高中三年,棉被的保暖功能,可以说,是一年不如一年。它应该在我初中毕业那年就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该寿终正寝的。或者说,至少应该来个二次加工,请师傅重弹后再履行为我保暖职责的。可能是老妈忘记了,抑或是忽略了,只是给它改了面子,从摊铺拉四角缝补式被套换成了简便的套装被套。装进棉被,四角一缝,固定住即可,方便简单,也更漂亮了,从外表看不出来是十多年的老棉被。
可它毕竟是年岁够大,保暖效果欠佳。我至今还对高中时的冬夜盖被法念念不忘,也时常不由自主地如此做着,为此,老挨妻的取笑,说我贱骨头,改不了。我只有嘿嘿,挪揄着说,习惯了。
棉被在老爸手上已是多年,又被我盖了两年,到我高中时差不多是硬邦邦的啦,保暖效果还不如多穿几件衣服。晚上,硬板床上只铺一张草席,木板底空荡荡的,可想而知背部多冷了。
每晚大家回宿舍,最重要的事就是将被子卷成筒状,像我个矮的还可将脚端被子反折下,这样子不漏气更保暖。洗漱之后钻进圆筒,将脱下的衣服盖在被子上增加保暖效果,人直挺挺地躺着,一动不动。
这种方法确实不错,缺点就是不能翻滚,不然,被子散开,一切白做,人冻得龇牙咧嘴,睡不好,第二天上课打瞌睡,由此养成了我到今天睡觉很少翻身的习惯。这是被动的迫不得已,倒成了潜意识的行为,也老顺手将脱下的衣服盖在被子上,虽然现在已是大大改善了。
现在,有机器的压扎棉花,那“弹弹嘟嘟弹”的声音听不到了,师傅也都改行了。不多久的将来,若和年轻人谈起这些,他们肯定会觉得天方夜谭呢,因为社会在发展,不是日新月异所能形容的。
(2021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江西玉山人,四川大学毕业,哲学博士,曾在乡镇、县级政府任职,挂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现为中部某省地级市公务员,从事金融口工作。喜藏书、阅读,也喜动笔。

(0)

相关推荐

  • 宋朝才广泛种棉花,那么之前古人都盖什么被子?

    说到被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实惠又保暖的棉被,不管现在各类五花八门的被子名头多响亮,受众最广的始终是棉被,似乎盖棉被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 殊不知,棉花是宋朝末期才开始在我国被广泛种植的! ...

  • 那些事儿丨殷海平:怀念儿时的棉被

    冬日,躺在棉被下,蜷缩着身子,总觉得还是冷.突然想在这轻飘的羽绒被子上,压点带分量的东西.我陡然怀念小时乡下的生活,那些年常在寒冷的冬夜,翻身都好吃力的自己.因为小小的身躯上,是母亲给我盖得严严实实的 ...

  • 【黄陈缘】糊涂的猫太太

    糊涂的猫太太 福清市新厝凤迹小学四年级(1)班  黄陈缘 指导老师:林玲 动物王国里住着一位糊涂的猫太太.这不,天气渐渐转冷,眼看要冬天了,它才想起买棉花做棉被. 猫太太急匆匆地跑到商店里去.一进门, ...

  • 【随笔】浅说金莲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张岱的<陶庵梦忆>里有篇<扬州瘦马>,里面有富户人家挑选"瘦马"的窍门,他说"然 ...

  • 【随笔】夜半电话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前天晚上,夜半一点多钟,手机响起,显示的是担心的名字,赶紧接听,可老样子,接通后有音乐声,再打,还是.没办法,急忙打二哥的,睡得迷糊的 ...

  • 【随笔】知惭愧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小区不远的天一尊邸那,有个菜市场,很小,摊位也少,只是附近两三个小区居民光顾,上午十点左右就没什么人了,我常光顾,方便.关键是摊主都混 ...

  • 【随笔】回头看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一个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段话,读来颇觉有意思,分享下.其认为"人之所以常常怀念以前的人和事,并不是因为旧人和过往有多好,而 ...

  • 【随笔】栗子缘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山水有情,万物有灵,人皆有缘. 无论你身心再疲惫再烦恼,只要在灵山美境里转转,听听鸟语,看看泉流叮咚,满眼的绿色花香,自然会令你心旷神 ...

  • 【随笔】栗子飘香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金秋,饱满的栗子在南方大大小小的集市随处可见,滚圆尖锥或稍带方正的外形,熟悉的赭色外壳,头上说不定还连接着一根外刺的剩余呢.这是我们小时的最爱之一,也是少有的能保存到冬天而不坏的好东西. ...

  • 【随笔】钓甲鱼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钓鱼钓虾钓黄鳝,哪有听过钓甲鱼的.这不是扯蛋吗?不是,真的可以钓到甲鱼. 甲鱼,即王八,普通话又叫鳖.因其背拱,生活于水中,性凶猛,老家 ...

  • 【随笔】芋头梗 |郑信平

    文|郑信平 阳台上有不深的排水沟,我给填上了土,冬种大蒜夏种瓜,这么多年了,也一直马马虎虎地绿着,养眼得闲的同时,能在开锅时接济接济,可谓一举两得.今年靠北的这条沟,有个意外,长出了好几棵芋头苗来,应 ...

  • 【随笔】闲暇周末 | 郑信平

    文|郑信平 "进入医院,请测量体温,扫健康码,全程佩戴口罩."对面马路那边的妇幼保健院的便携式广播上,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已是连续"叫喊"了这么多个小时,只是午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