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45):高处不胜寒 识仿练慧眼
相关推荐
-
汉代玉璧多用游丝毛雕工艺装饰,尺寸适合佩系的重环璧数量相对较
汉代玉璧多用游丝毛雕工艺装饰,尺寸适合佩系的重环璧数量相对较
-
彰显魅力的河南两周时期玉器(李书谦)
图1 圆雕虎首跽坐玉人 西周早期 高5厘米 宽2.8厘米 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 起源于泾水与渭水流域的周人,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崇尚自然.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和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在周公摄政的七年 ...
-
《古玉学步》目录
(1):古玉几个不可仿的特征 (2):图说古玉惊裂纹不可仿 (3):图说古玉土蚀结晶不可仿 (4):图说古玉塌缩不可仿 (6):古玉的光气不可仿 (7):古玉的熟旧感难仿 (8):图说古玉皮壳难仿 ( ...
-
神秘的汉代古玉,你知道多少?
為了创造如幻一般的错觉艺术,战国至汉代的玉器使用了很多感知难以体会的设计形式,但若改以动态错觉的艺术目标来观看它们,则都是想像力丰富.创造力十足的作品.而且细细观察其中不合常理的特殊设计,也可作為理解 ...
-
汉代龙凤纹高古玉精品欣赏!汉代的游丝毛雕...
汉代龙凤纹高古玉精品欣赏!汉代的游丝毛雕,镂空雕.圆雕工艺.高古玉鉴定套路:时代特征坨刻工艺.沁色.玉理质变.纹饰!#高古玉# #收藏# #我要上头条#
-
古玉学步(121):古玉作工有特征 再识典型拉丝痕
一夫之2018-11-05 20:54:07 古砣工艺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关于古拉丝工艺已有陆续介绍(参见<古玉学步(20):开料镂雕怎解玉细察工痕藏拉丝>及<(40):开料解玉古 ...
-
古玉学步(7):古玉的熟旧感难仿
古玉因岁月地理煎熬,致使玉质疏松,观察如水乳充盈.凡未经长期入土之玉,难成此态. 至于古玉之熟旧--为古玉之"神韵"范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够看懂古玉的华光宝气的.老熟感的,已经 ...
-
古玉玩味(45):小小良渚片饰器 原是王者冠上玉
良渚片饰玉(图1): 图1 方寸之间--这样的片饰一般规格在3 x 5厘米以内--浓缩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片都极致地雕琢了浅浮雕良渚神徽(图2). 图2 如此小件,远图不足以观察其细,截取放大的局部 ...
-
古玉识趣(109):一眼见仿为那般 纹饰布局多破绽
"汉代龙凤呈祥纹璧"辨仿看点 对于大量评贴,遇真必赏--未读到的除外.见仿不评--请予评辨的除外. 翻阅<古玉学步(185):战汉玉剑具浅浮雕兽形纹饰的演进>评贴,一件 ...
-
古玉识趣(107):风蚀沧桑良渚琮 巧用蚀料作仿工
--瞠目结舌的仿良渚工艺举例(2) 沧桑毕现良渚玉琮(图1): 图1-1 图1-2 难不讶异非常,惊叹人世沧桑.天然风蚀毋庸置疑,但是否真古到代依然需要一番考辨. 都整成这样了,难道还有疑问?那是当然 ...
-
古玉识趣(104):良渚仿技演悟空 七十二般耍仿功
--瞠目结舌的仿良渚玉器举例(1) 赏玩是一个严谨的探索求真过程.真究竟真,不因谁看仿真就变成了仿:仿毕竟仿,不因谁看真假就变成了真.辨古是一个历练心智.陶冶情操的考验:若遇见仿不悦必定自欺欺人,徒耗 ...
-
古玉识趣(14):沁入肌理专打眼,巧用蚀料仿红山
一夫之 一件<红山美沁>的玉枭(图1),赢得了一片捧扬,收藏者当然也美意尽收,美沁醉人人自醉,醉卧红山六千年啦. 图1-1 图1-2 慢慢赏来-- 此枭鸟裂遍全身(图2),所谓十玉九裂,都 ...
-
古玉识趣(102):逼真蚀料仿风化 细察塌缩留仿砂
赏玉是一个静心陶冶的过程,辨玉是一场历练眼力的考试. 赏玉,要充分掌握古玉沧桑的全部特征而又能够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辨识于毫末之微.不漏真误假,免于失之毫厘谬至千里. 一件高古式素玉琮(图1): 图 ...
-
古玉识趣(98):工上蚀与蚀上工 真古新仿分异同
--真仿商代玉虎的皮壳辨识 一件商代玉虎的真仿辨识贴出后(参见<古玉识趣(97):虽见蚀晶无沧桑工艺纹非辨仿商>),藏友跟贴一件商代玉虎(图1),并调侃"她的兄弟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