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
相关推荐
-
【阅读悦读丨散文】莲心儿《我想拥抱从呼兰河走进生死场的那个女人》
阅读悦读丨莲心儿<手捧的夏天>(诗歌) 文/莲心儿 [作者简介]莲心儿,原名陈雪薇.公益作家,作协会员.<燕京诗刊><燕京文化>签约诗人.主任编辑,<林子工作 ...
-
周末悦读——《呼兰河传》
萧红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奇女子,她在24岁的时候即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后又以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进一步奠定自己在文坛的突出地位,而她一生不过活了31个年头. ...
-
记忆碎片——关于萧红、《呼兰河传》和《落红萧萧》 |梁由之
电影<黄金时代>(2014)剧照,汤唯饰演萧红 1. 百年以还,中国最好的东北籍女作家,前有萧红,后有迟子建. 萧红的书,我最喜欢<呼兰河传>. 有人说,二十世纪中国的中篇小说 ...
-
张莉 |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
文坛纵横 重读<呼兰河传>:讲故事者和她的"难以忘却" 张莉 讲故事者是一个让其生命之灯芯同他的故事柔和烛光徐徐燃尽的人.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写作& ...
-
萧红:两次怀别人孩子谈恋爱,31岁死于误诊,遗愿:找回送人的娃
1942年1月19日深夜12点,萧红在香港玛丽医院用笔写下一句话: "我将与蓝天碧海永处,留得半步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彼时的萧红,患 ...
-
从《呼兰河传》说到东北文艺复兴 | 杨早·早茶夜读458
458丨呼兰河传 杨早金句 作为一部小说,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 还是让读者能够产生共情 从<呼兰河传>说到东北文艺复兴 文/ 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小说民国.今天是周末的综述,我 ...
-
萧红的“黄金时代”
萧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话题人物和出版热点,这是典型的生前寂寞,死后荣光.她的作品非常畅销,好多出版社都曾刊行,尽管有些底本选择不精,校勘也不细,讹误甚多,但丝毫不影响销路.可惜萧红得不 ...
-
独家 | 日本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权威藤井省三教授访谈录:文学是支撑民族国家的一种精神制度
编者按 本文系清华大学语言教学中心多语种主任冯海鹰教授采访日本东京大学中国文学系藤井省三教授的访谈录.冯海鹰教授应藤井教授要求将此次访谈翻译成中文,以期更多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能够与藤井教授在中国 ...
-
翻译与研究:站在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沿 ——伊维德教授访谈录
人 物 简 介 伊维德(Wilt L.Idema),1944年出生于荷兰的达伦(Dalen),在荷兰莱顿大学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学.1968~1970年先后在日本札幌的北海道大学和京都的人文科学研究所以及 ...
-
宇文所安:我终身用‘中国文学研究’而不是‘汉学’来自我表述
当前最著名的前现代文学(Pre-modern literature)研究学者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46-),现任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大学讲座教授,历经四十多 ...
-
“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
摘要:"意法论"是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批评方法,虽然这一概念出现在明代,至清初由创作论转移到批评论,但它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儒家和佛教经典解读的基础,以及文学批评史上对& ...
-
我说 | 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
张伯伟:"意法论"--中国文学研究再出发的起点 "意法论"是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批评方法.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伯伟在<"意法论&q ...
-
张晓兰:哈佛及海外汉学家中国文学研究何以卓越之我思我见
哈佛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教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曾被认为是国际第一人.王德威教授师承夏正清,得到了很好的学术训练, ...
-
钱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钱钟书(1910年-1998年),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 ...
-
海外中国现当代研究||陈晓明: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
作者简介 陈晓明,男,1959年2 月生,福建光泽县人.早年有过知青经历,1978年春上大学(77级),后读研究生(1983年),期间从事过教学和研究职业.198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 ...
-
葛浩文研究 || 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推手——葛浩文
[作者介绍] 张继光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徐州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翻译学博士生,某外语类CSSCI核心期刊审稿专家.研究方向:语料库翻译学,中国文学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