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8:胡宗宪为何隐瞒毁堤淹田真相,嘉靖帝为何不追究?
相关推荐
-
大明王朝:身陷死局,郑泌昌所想的破解之道,差点逃生成功
<大明王朝>这部剧中,郑泌昌是个异常聪明的角色,其谋略甚至不下于内阁中的诸位大臣. 此人官拜浙江布政使,放到今天来看就是浙江省的省长,而浙江在剧中是大明朝的两大富庶省份(另一个是江苏),混 ...
-
大明王朝:第二次朝廷高层会议,嘉靖帝将“御下之术”发挥到极致
职场生活中,领导经常会给出这样两句话:一句是"不怕你做错事,就怕你不做事",会不会做,是能力问题:但做不做,却是态度问题.另一句是"做错事不要紧,能有这个态度就很好&qu ...
-
《大明王朝1566》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作为一部最精彩的权谋剧,<大明王朝1566>中隐含着许多细思极恐的情节,可能会颠覆我们对清流派的认识. 一.改稻为桑是清流派给严党下的套 祸国殃民的改稻为桑之国策,实际上是被清流派给逼出来 ...
-
大明王朝:胡宗宪为何不向嘉靖揭露“毁堤淹田”的真相?这才叫“顾全大局”
"改稻为桑"推行过程中,时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因为浙江发生了水灾而建议朝廷延缓"改稻为桑"的推行,并将水灾的成因归结到了"河道失修 ...
-
深读《大明王朝1566》原著:“清流”与“浊浪”的博弈,均无善终
1560年,嘉靖从紫禁城迁往西苑"玄修"已经整整20年了,此时离明朝第11任皇帝嘉靖帝朱厚熜走完他60年人生路还剩下仅仅六年的光阴,从他15岁登基,在位时长45年,比之于他的孙子万 ...
-
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来就是既定的接班人,为什么还多次冒险参与倒严?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面,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漏掉了一个关键人物,景王朱载圳.景王朱载圳的存在,让"让裕王是既定接班人"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 只有倒严才能坐稳储位 ...
-
大明王朝: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谈毁堤淹田后嘉靖帝的流氓本性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85期--人物篇第8期: 作为一部职场教科书般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教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每一个看似符合各自利益的行为背后,往往埋藏着我们 ...
-
大明王朝:胡宗宪注定入不了阁,从嘉靖帝对他的试探就能看出!
上一期提到了胡宗宪奉嘉靖帝之命,带着沈一石账册前往严府试探严嵩严阁老,在分析严嵩是否得知胡宗宪此行目的,我们讲了几条理由,但主要围绕两者的为人,以及账册的疑点展开. 其实还有一点,有朋友也指出来了,那 ...
-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的弃车保帅之道
面临着九县决堤,胡宗宪发出了"天地不仁"的感慨,这个天地并不是指真正的天和地,这个天是指以皇帝为首的高官,这个地则是地方上的不良官员. 最终胡宗宪以几十条士兵的性命,换取了老百姓的 ...
-
大明王朝中浙江被毁堤淹田之前,胡宗宪为什么说谭伦搅砸了局势?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胡宗宪面对"改稻为桑"国策的推行,上疏了朝廷,请求给浙江调粮并延缓国策的推行. 可惜被严嵩等人巧妙地通过吕芳利用嘉靖帝的性格,给退了回来,至此,胡宗宪为浙江百姓的努 ...
-
大明王朝:毁堤淹田后,谈“以改兼赈”方略的出台及流产背后秘密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86期--深度解析篇: 前情回顾:因嘉靖帝自身及大明制度原因,导致了国库空虚,以严嵩为首内阁为了弥补亏空,提出了"改稻为桑"国策,并把国 ...
-
大明王朝第13讲:浙江官员为什么敢不要命下达毁堤淹田的命令?
上一期我们提到胡宗宪祈求延缓执行"改稻为桑"国策推行,结果奏疏被打回,通过他跟谭伦的对话,我们更加深了对胡宗宪的理解,也明白了他为什么要谭伦离开总督府. 可是他俩万万没有想到,底下 ...
-
大明王朝:黄锦一向忠诚,为什么会违背嘉靖帝的命令跟陈洪对打?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29篇文章) 徐阶把嘉靖帝烧了海瑞急递的事情告知了裕王府的人员,众人起了争执,尤其是高拱,直接大骂赵贞吉就是无耻! 在他们看来,本以为倒严已经十拿九稳,结 ...
-
大明王朝:胡宗宪,为何不愿背叛严嵩?有这样的老师,谁也不愿
沈一石的账册被送往京城后,嘉靖皇帝"倒严"的想法更甚,但"倒严"就会牵扯时任"浙直总督",正于东南抵抗倭寇的胡宗宪,所以,嘉靖皇帝需要试探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