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思极恐的心理学实验:为何与家人住在一起,会让人抓狂?

作者 | 小楼老师

来源 | 小楼聊心理(ID:xiaolouxinli)

今天又给大家准备了一篇硬核的文章,文章还挺长的,喜欢看实验、想要了解心理学硬货知识的朋友们,有请

~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位动物行为学家约翰·科尔霍恩在《皇家医学会院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死亡方块:一个鼠群的爆炸性增长和死亡》(Death Squared: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Dimise of a Mouse Population)。

约翰·科尔霍恩
科尔霍恩的这个实验,还有一个更广泛的称呼——25号宇宙实验
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实验是关于“老鼠”的,但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让人细思极恐的现象,很难让人不联想到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有人从这个实验“窥视”到了人类的末日。
先来介绍一下这个实验。
上世纪60年代,科尔霍恩开始了一个大规模的动物社会实验——他为老鼠建立了一个“天堂般”的生活环境,想要观察老鼠在这个环境里会如何生存繁衍。
这个“天堂”他称之为“25号宇宙”。为什么叫25号宇宙呢?因为之前科尔霍恩还建立24个这样的天堂。
25号宇宙是一个长宽各2.5米,高1.5米的立方体“盒子”。
科尔霍恩将盒子分为16个扇形区域,每个区域里有饮水机、食物投放器,还在墙上搭建了老鼠窝,总共256个窝,每一个窝都能为至少15只老鼠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此外,为了保证老鼠们生活舒适,实验室还有可以控制室温的空调。
这个“宇宙”的老鼠只要不超过3840只,它们就能非常舒适的生活。
最初,科尔霍恩选择了4只健康的雄鼠和4只健康的雌鼠放到“宇宙”里。3个月后,第一窝小老鼠出生了。在老鼠被放进宇宙的前十个月里,一切正常。
科尔霍恩把这10个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104天,他称为“适应期”。在这个阶段,雄鼠们争夺底盘和雌鼠,慢慢建立起了社会阶层。
第二阶段是104-315天,他称为“发展期”,这个阶段老鼠种群迅速扩大,尤其是某些强壮的雄鼠“家族”爆发性增长,基本上每两个月老鼠数量就能翻一倍。
然而,就在鼠群进入到第三阶段的时候,诡异的现象发生了。
第三阶段是315-560天,科尔霍恩称为“停滞期”,这个阶段老鼠增速比之前减缓了3倍,并且行为和心理出现了异常。
先来看看雄鼠的异常行为。
雄鼠有两类,一类是非统治阶级的雄鼠,它们数量众多;还有一类是统治阶级雄鼠,它们数量少,身体强壮,霸占着很多雌鼠,时常在自己领地视察,防止其它雄鼠进入领地与雌鼠交配。
在自然界中,如果老鼠被赶出了某一片领地,它可以去其他地方生存,建立自己的领地,寻找雌鼠交配,产下幼崽。
但是25号宇宙是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的老鼠无法出去,也不愿出去(因为生活环境太好了)。
那些非统治阶级的雄鼠,有一部分会聚集在实验场所中央位置,时常处于睡眠或者催眠状态,每天只是吃饭、喝水,睡觉、梳毛。
它们长得胖胖的,毛发整洁,是整个鼠群中最漂亮的老鼠。
它们完全不和其他雄鼠争夺领地,也不与雌鼠交配,完全不在意其它老鼠,别的老鼠也当它们不存在,它们看起来“自闭又自恋”,科尔霍恩将它们称为“梦游者”。
有一部分雄鼠也不好斗,它们服从强势的雄鼠,与雌鼠待在一起。
它们会和任何年龄、任何性别的老鼠交配,包括和所在领地的雄鼠交配,处于统治阶级的雄鼠也不反对这种行为。这类鼠被称为“泛性者”。
但还有一部分雄鼠极端活跃、好斗,它们也是“泛性者”。这类雄鼠性欲极强,哪怕被攻击也要与雌鼠交配(也与雄鼠交配),并且常常闯进雌鼠为哺育幼鼠建立的巢穴,咬伤幼鼠,甚至吃掉幼鼠(实验区食物丰富,吃掉幼鼠的行为并不是因为饥饿,而是这类老鼠的一种心理变态行为)。
这类老鼠鼠被称为“刺头”,它们总是伤痕累累。
非统治阶级的雄鼠出现了这3类异常行为,统治阶级的雄鼠也不正常——它们越来越不愿守卫领地,变得和梦游者很像,每天只是吃饭,睡觉,梳毛,甚至也不与雌鼠交配。
雄鼠在发生行为异常的时候,雌鼠也出现了异常。
本该守护领地的雄鼠变懒后,雌鼠就开始“担任”守卫领地的重任,它们变得越来越像雄鼠,会攻击入侵者。
但雌鼠要哺育幼鼠,还要守卫地盘,它们变得异常暴躁,有时甚至会攻击自己的幼崽,把它们咬伤。
有些雌鼠带着幼崽转移的时候,会遗落一部分不再管它们;还有些雌鼠干脆把幼崽扔在窝周围。
正常雌鼠在生育前会给自己筑一个舒适的窝,将幼崽产在窝里。但随着守卫家园的压力越来越大,雌鼠开始失去筑巢能力,它们的窝越来越草率,非常不适合幼鼠成长。
(正常雌鼠建的窝)
(异常雌鼠建的窝)
有些雌鼠会在幼崽断奶期之前就把它们赶走,并且,越来越多的雌鼠失去了生育能力。
最诡异现象是——一些已经怀孕的雌鼠,它们身体会把子宫内的幼鼠胚胎吸收掉。
没有哺育的雌鼠又会怎么样呢?
它们中有一部分变得很像雄鼠里的“梦游者”,也只是吃饭、睡觉、梳毛,自闭又自恋,但它们不会聚集在场地中央,而是躲在研究者给它们建造的窝里。
有人说这些鼠类的行为,似乎有一些正在我们现代社会出现。
比如,当男性无法给自己哺育期的伴侣提供安全环境的时候,女性就会开始渐渐“男性化”——当爹又当妈,要哺育孩子,还要守卫家园(在人类社会可能是挣钱)。过重的压力会让女性变得暴躁,甚至开始攻击自己的孩子。
560天后,25号宇宙进入最后阶段——死亡期。
由于各种原因,幼鼠死亡率极高,雌鼠正常生育力严重下降;行为异常的老鼠越来越多,很多老鼠不再交配,即便交配也没办法生育并且正常养育后代;最后25号宇宙再没有老鼠降生,只有一只只老鼠衰老死亡......
在1700多天的时候,随着最后一只老鼠死亡,25号宇宙破溃。
这个本可以容纳接近4000只老鼠舒适生存、没有压力的环境,巅峰时期也只有2200只老鼠,之后鼠群就开始进入不可逆转的心理病态阶段,最终灭绝。
其实在25号宇宙之前,科尔霍恩还设计了另外24个实验场(也就是之前的24个宇宙),它们环境比25号差一些,也没25号大,但是老鼠命运走向完全一样。
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丰富,环境舒适,为什么这些老鼠还是走向了灭亡的命运?
科尔霍恩自己的解释是——行为沉沦(Behavioral Sink)
他认为,在一个社交密度过大、且不愁吃穿的环境中,物种最终会因为心理“沉沦”走向灭亡。
一个无法逃脱、却又衣食无忧的环境,会让人失去追求、欲望、意义感,感觉空虚、寂寞、烦躁,攻击性增加。
此外,物种之所以要成为一个群体去生活,是因为群体比个体更能应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为了组成群体,动物之间会发展出亲情、爱情、友情。
若环境一直优渥,物种无需为生存担忧,亲情、爱情、友情根本不必出现。所以一代代的小鼠们渐渐失去了发展出情感的能力,它们吃掉幼鼠,攻击性变强,自恋,性行为异常......
这些情况会在人类社会出现吗?
目前暂时没看到这么明显的社会现象,因为行为沉沦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社交密度过大”,二是“没有生存压力”。
但是有一个地方似乎有一点类似——日本。日本大城市人口密度很大,社会福利又比较好,吃穿是不愁的。
目前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些类似行为沉沦的苗头,比如草食男,女性不愿意结婚生育,低欲望,宅,拒绝社交,人际关系淡漠,以及极端暴力。
但人类社会十分复杂,作为比啮齿类老鼠高级得多的物种,我们在大范围的社会并没见到这样的现象,不过在比较小的范围里,科尔霍恩的实验现象却常被发现——监狱、医院、宿舍,在这些地方心理学家们观察到了有人会出现“行为沉沦”的现象。
除此以外,有些家庭可能会出现比较相像的心理。有研究发现,一个家庭的居住密度可能导致病理性行为增加。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家庭居住的人口数超过了房间数,社会退缩攻击行为就会随着人口增加而增加。
我想对于家庭人数与心理变化的感受,在疫情期间可能很多人有过一些体会——当与突然增加的人挤在一个封闭环境中,吃穿不愁,除了会感觉拥挤、无处可躲,还会感觉莫名烦躁,易怒。
居住环境中的人增加不会让人觉得热闹,反而感觉更寂寞,想向外社交,在家却想一个人待着,自我封闭。
科尔霍恩的“行为沉沦”研究,第一次将“拥挤”与严重的心理问题联系起来。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研究里获取一些关于居住空间与家庭人数的启示——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生活空间密度很高,或者生活空间虽然不小,但是总是被打扰、被约束(社交密度过高),并且这种感觉让你出现了更多退缩或者攻击行为,是时候考虑如何增加生活空间了。
人类是一种非常需要“私人空间”的生物,有时家人之间相处异常纠结矛盾的状态,只需要拉开相处空间就能解决,并不需要任何治疗。

作者简介:小楼,心理学作家,关注家庭心理、女性自我成长,著有书籍《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荣获中国出版协会“百部家庭教育指导读物”奖。个人公众号:小楼聊心理(ID:xiaolouxinli),和小楼一起学习心理学,解读人心迷局,发掘内在力量,活出美丽通透的人生。微博@在这里小楼和你聊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