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了累了该怎么办,你是否处在疲劳透支状态呢?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一个医者同时要能够上山采药,这是什么道理呢?难道还怕无药可用吗?

不是的,本身采药就是在习劳苦,锻炼身体,同时你可以观察药物形状生长特点,从而加深领悟到它的功效。

我们带着学生们进山去挖五指毛桃,这南方的山毛桃树非常多,这些毛桃根挖下来,趁新鲜煲汤,味道特好。

这些毛桃根是金黄色的,非常长,有些还钻到黄土深处,要很耐心,才能够一条条挖出来,但也难不了大家。

所以学生只要想吃点毛桃汤,带点小锄头,一个小时来回就有好几天的毛桃汤可以喝。

我们中医学院的邓老,最喜欢用的是补中益气汤。

如果用黄芪,人容易上火,你如果用五指毛桃去代,就不容易上火。

这五指毛桃是南芪,黄芪又叫北芪,南方人最喜欢它了,它可以补中益力气,芳香醒胃脾。

有个干重体力活的工人,经常要搬运,搬运完后,浑身上下都是灰尘脏垢,他就去洗凉水,一天两天没什么,一年两年关节就开始痛,活动不灵活,走起路来有气没力,后来大家都不叫他搬运了,他的生活就堪忧。

他吃了很多祛风湿,止痹痛的药,还吃了跌打药,不仅没将痹痛治好,还吃出胃病来。

我们第一次看他时,他有气没力,没走多远,就想扶着凳子坐,这是典型的中气亏虚。

中气亏虚的人,还会懒言,什么叫懒言?就是懒于说话,因为言多伤中气。

所以我们可以体会《朱子家训》上讲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的道理。

一个人如果不是病到有气无力,真的很难觉悟到守口的重要。

他说,好好想多讲几句话,气就接不上了。

再一摸脉,寸脉沉下去,六脉皆瘪。

病人还没讲什么,我们就说,你这头晕,两条手臂不行,脑供血不够,记忆力减退,整天没精打采,两条腿都是拖着走路的,像是在水中行走一样。

他边听边点头。

这时候应该用补益啊,可是病人说我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确实很多南方人不受补,可为什么不受补?

主要是三个个原因。

第一个是没有素食,饮食太浑浊了。

第二个是没有素心,心念太杂乱了,每天都对着复杂的电脑资讯,电视节目,吃什么营养都去助火,因为心主火。

第三个是运动少,消化不了补益之药。

所以我们要用少量的补中益气丸,但是量少就不够啊,量多又容易上火,怎么办?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这时食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我们建议他连用一个月的五指毛桃煲汤,一定要把瘪下去的脉管补起来。

没气的轮胎转不动,瘪下去的脉管,人怎么会精神灵活呢?

一个月后,他那两条手臂搬东西不痛了,转动也灵活了,吃了那么多补药,不仅没上火,人还精神,这是从来没有的事。

为什么呢?

以为他吃了医生的药,又按医生的话去做。

早晚吃素,不看电视,早睡早起。

就这简单的几句话,居然把到全省去治个遍也难治好的痹痛转过来了。

可见我们这个时代不是缺乏先进的药品,高新的技术,而是缺乏具有正知正见的医生。

所以一摸到这种脉管瘪下去的疾病,我们把它形象比喻为这是不够气的轮胎,如果用不够气的轮胎,又继续把车开,不仅开得慢,还要伤车。

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什么放假去旅游生病,工作也生病,甚至起心动念,讲一句话都生病,因为他身体处于虚劳状态。

《黄帝内经》讲,生病起于过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透支过用的时代,所以疾病横行。

以前李东垣在灾荒战乱的年代,创补中益气汤,解救民苦于倒悬。

而今天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崇尚竞争,认为商场就是战场,同行就是敌人,这种无形争斗心力暗耗的猛烈程度,跟战乱年代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为何我们临床之中,很多效果超好的案例,都是用补中益气汤解救过来的,这时我们终于明白国医大师常用此方的道理了。

只要是虚劳没有恢复过来,中气亏虚没有饱满过来,瘪下去的胎没有充实起来,塌下去的脉没有鼓起来,他就没法正常地工作生活,他就很累很困,很容易生病,所以连广告都在打着累了困了的口号,从中我们可以听到这个时代的声音是多么疲劳。

这种体质即使跑去运动,也要把身体搞伤。

好像车子没气了,你越骑那就越是在毁车。

好比人劳累过后去运动,越动身体越差。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在拆身体啊!

所以没有正知正见,你如果运动了,也是在制造疾病。

故曰,疾病起于无知,健康源于觉悟。

我们有没有觉悟到人这口气的重要呢?

如果觉悟到了,我们还会多言吗?

《道德经》上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果觉悟到了,我们还会发牢骚,背后说人是非吗?

《增广贤文》上讲,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言多必失啊!

苦了累了该怎么办?大家想想,是不是我们时常处在疲劳透支状态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