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练习:第三单元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读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示意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上图中的(  )

A.① ②    B.③ ④C.② ④    D.① ③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3.该图代表的半球和季节正确的是(  )A.北半球、夏季B.北半球、冬季C.南半球、夏季D.南半球、冬季4.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下图为某时段全球部分气压带、风带纬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下列有关甲、乙两气压带所处位置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气压带位于南半球,成因为热力原因B.甲气压带位于北半球,成因为动力原因C.乙气压带位于南半球,成因为动力原因D.乙气压带位于北半球,成因为热力原因6.此时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题组二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下图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局部)。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7.图示区域表示的半球和所在半球的季节分别是(  )A.北半球,夏季B.南半球,夏季C.北半球,冬季D.南半球,冬季8.图示(  )A.N为信风带           B.P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M给大陆西岸带来降水 D.M为极地东风带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9.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图中所示气压带、风带正确的是(  )A.a    B.b    C.c    D.d10.当气压带、风带如图a所示时(  )A.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C.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   D.尼罗河正值枯水期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虽然当地气候炎热干旱,但是他们依旧身着宽松的白衣长袍。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1.常年影响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地区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盛行西风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副热带高气压带12.当地气候炎热干旱,阿拉伯人身着宽松白衣长袍的原因不可能是(  )A.白色对太阳辐射反射强B.长袍利于汗液大量散发C.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照射皮肤D.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题组三 季风与季风气候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3.图中所示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14.此季节,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西南风C.西北风    D.东北风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有关上图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7月份,亚洲低压    B.1月份,亚洲高压C.7月份,亚洲高压    D.1月份,亚洲低压16.①②两盛行风的共同点是(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读世界季风分布图,完成下面三题。

17.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18.下列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洪涝灾害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19.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前后C.C地形成高压中心D.B地寒冷干燥下图为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0.图中①地1月份的盛行风向和主要成因分别是(  )A.东南风 受东南信风带控制B.东南风 海陆热力差异C.西北风 东北信风季节移动D.西北风 受盛行西风带控制21.下列关于图中各地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影响,高温多雨B.③地气候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而形成C.⑤地7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少雨D.④地1月份受干燥的冬季风影响,降水较少能力提升练题组一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读沿0°经线(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1.图中甲处为(  )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压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2.乙风带的风向最可能是(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3.丙处常见的天气是(  )A.高温阴雨B.低温晴朗C.温和阴雨D.炎热晴朗下图是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4.(

)下列关于图示E、F、G、H四处说法,错误的是(  )A.E处气流受热上升B.G处附近常形成极锋C.F处气流受冷下沉D.H处所在地区全年降水稀少5.(

)常年受图中F、G之间风带控制的地区,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在当地的最佳布局是(  )A.住宅区的东北方向B.住宅区的东南方向C.住宅区的西南方向D.住宅区的西北方向构建模式图,可帮助探究地理基本原理、形成过程、成因及规律。读图,回答下题。

6.(

)若图中甲、乙、丙表示地表三个不同气压带,箭头表示风带,则(  )A.①②均表示信风带 B.乙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C.①②偏转方向不同  D.乙表示赤道低气压带题组二 季风与季风气候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甲、乙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    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C.形成原因相同        D.气候特征相同8.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到我国西南地区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会形成东南信风C.在丁地盛行风的作用下,洋流自东向西流D.丙、丁两地盛行风都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下图为2018年某日11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9.依据图中气压分布推测,该日应最接近(  )A.小雪    B.谷雨C.夏至    D.立秋10.据图推断(  )A.此时,甲地受阿留申低压影响,降水多B.此时,乙地风速大,盛行东北风C.此时,南极地区气温低,出现极夜现象D.此时,热带太平洋洋面易生成台风下图为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

)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B.②为高空南风C.③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D.④为东南信风12.(

)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巴西高原绿草茵茵B.我国大部分地区丹桂飘香,蟹肥菊黄C.北印度洋洋流自西向东流D.海洋上等温线(相对于同纬度陆地)向南凸出题组三 大气环流与气候下图为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  )A.两种气候类型    B.三种气候类型C.四种气候类型    D.五种气候类型14.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  )①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地区②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地区③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④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下图为地球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5.(

)下列关于图中M、N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易错 )A.M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B.N气压带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C.M气压带控制地区多阴雨天气D.N气压带控制地区天气炎热干燥16.(

)下列关于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易错 )A.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B.受Q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高温多雨C.地中海气候区受M气压带和Q风带交替控制D.热带沙漠气候区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1)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甲       ,乙       ,丙       。(2)甲、乙、丙三地中,气候海洋性最强的是    ,其原因是。(3)①地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      ,其成因是          ,造成①②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专题强化练九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

一、选择题图示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

)P地近地面的风向和常见的大气状况是(  )A.西南风 气温日较差小B.西北风 气温年较差大C.东南风 降水季节差异明显D.东北风 天气晴朗2.(

)Q地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下图为某日海平面气压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3.下列诗句描述的时间与图示时间相符的是(  )A.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B.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C.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D.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4.图示中的气压状况出现时(  )A.北极的极光绚丽缤纷B.巴西高原上植被繁茂C.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期D.印度半岛西北风强劲5.图中(  )A.甲地气温高,空气受热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B.甲地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C.乙地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自西北向东南吹D.乙地受冷海水上泛的影响,形成著名渔场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 两个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材料一表示的是  (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其中⑦表示    带。(2)材料二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中,由材料一中的⑥常年控制形成的是    地,其气候特点是     ,该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材料二中H地与A、B、C、D四地中   地的气候类型相同,成因是受材料一中    或    控制。(填材料一中数码)(4)比较我国东南部地区与材料二中G地气候特点差别较大的成因。我国东南部地区G地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第二节综合拔高练选考练考点1 气压带、风带及其影响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据图推断,(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考点2 季风与季风气候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4.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A.1月—5月    B.5月—9月C.9月—12月    D.11月—次年3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下题。5.“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模拟练选择题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  )A.甲、乙、丁、丙    B.乙、丁、丙、甲C.丙、甲、乙、丁    D.丁、丙、甲、乙2.图示(  )A.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B.乙地可能为非洲南端好望角C.丙地地处南美洲太平洋沿岸D.丁地地处非洲撒哈拉地区读我国1952—2007年冬季气温变化图,回答下面两题。

3.(

)下列冬季气温较稳定的是(  )A.1952—1957年      B.1982—1987年C.1992—1997年      D.2002—2007年4.(

)1955年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可能是(  )A.西北季风势力偏强    B.东南季风势力偏强C.亚洲高压偏弱    D.海陆热力差异偏小图Ⅰ为全球部分海陆位置示意图,图Ⅱ为图Ⅰ所示区域某季节沿60°N纬线海平面气压变化柱状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图Ⅰ

图Ⅱ5.(

)此时北半球最有可能是(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6.(

)此季节甲地盛行(  )A.西南风    B.东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7.(

)下列有关图示季节甲、乙、丙三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地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B.乙地冬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C.图示季节丙地盛行西北风D.图示季节甲、丙两地盛行风向相同下图为某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三题。

8.图中各纬度带近地面气流运动状况是(  )A.20°~30°盛行东北风B.30°~40°盛行上升气流C.40°~50°盛行西北风D.50°~60°盛行下沉气流9.图示季节(  )A.贵阳气温较高,正值雨季B.杭州春暖花开,雨雾绵绵C.昆明空气清凉,冻雨不断D.北京秋高气爽,红叶满山10.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1.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A.①③④    B.①③⑤C.①⑤⑥    D.④⑤⑥12.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

答案全解全析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基础过关练1.B2.B3.A4.B5.C6.A7.D8.B9.C10.A11.D12.B13.B14.C15.A16.C17.D18.D19.B20.C21.B1.B 根据纬度位置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为信风带、西风带、信风带、西风带。其中属于北半球的风带是①②,属于南半球的风带是③④。2.B 由气流运动方向可知,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对应信风带和西风带。3.A 极地东风带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该图代表的半球为北半球,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的夏季。4.B 结合上题及图中②⑥的纬度位置可知,图中②⑥代表的气压带、风带分别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5.C 根据图示的西北风风向和纬度信息可知,该图示意南半球,甲、乙两气压带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均由动力原因形成。6.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南移,为北半球的冬季。7.D 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和盛行风向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说明所在半球为南半球;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位于30°S以北,说明气压带北移,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南半球的冬季,故选D。8.B 由上题分析可知,N为西风带、P为副热带高气压带、M为东南信风带,故B正确。9.C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即冬至日时,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a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d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未发生移动,故排除A和D。b图示意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应盛行西北风,B错误。故选C。10.A 根据图a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可判断出该图示意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印度半岛吹西南季风,A正确;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时为北半球秋季,B错误;北半球夏季地中海沿岸炎热少雨,C错误;北半球夏季尼罗河正值丰水期,D错误。11.D 阿拉伯人主要生活在西亚和北非等热带地区,该地区多为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12.B 西亚和北非大部分地区地表多沙漠,白衣长袍对太阳辐射反射强,能避免太阳辐射直接照射皮肤,还可以减轻风沙对皮肤的伤害,白衣长袍并不利于汗液的散发。13.B 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14.C 亚欧大陆形成高压中心时为北半球的冬季,故我国东部地区的风向为西北风。15.A 此时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亚欧大陆上应为低压中心控制,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份,A气压中心为亚洲低压。16.C ①是东南季风,是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②是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两者性质相同,都是温暖湿润的夏季风,但势力不相同,①势力强于②。17.D 由图可知,A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18.D B地夏季为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该季风性质温暖湿润;B地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B地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造成干旱灾害;B地距冬季风源地较远,其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19.B 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A地此时寒冷干燥;此时正是南半球气温较高的时候,正值1月份前后;C地形成低压中心;B地此时为旱季,炎热少雨。20.C 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故图中①地1月份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主要成因是东北信风季节移动,选C。21.B 图中②地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影响,冬季受东南信风影响,A错误;③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B正确;⑤地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温和多雨,C错误;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月份为当地夏季,夏季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D错误。故选B。能力提升练1.B2.D3.D4.C5.B6.B7.A8.A9.A10.B11.A12.C13.B14.B15.B16.C1.B 据图可知,甲处位于60°N,故可判断甲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选B。2.D 据图可知,乙风带地处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带,其风向最可能为西南风。故选D。3.D 据图可知,丙处为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炎热晴朗天气。故选D。4.C 从图中可以看出,E处位于赤道附近,气流受热上升,A项正确;G处位于60°S附近,较暖的西风和寒冷的极地东风在此相遇,常形成极锋,B项正确;赤道上空气流向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到30°S上空后形成高空西风,阻滞气流继续南下,导致气流在高空集聚,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沉,C项错误;H处位于极地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D项正确。故选C。5.B 由图可知,F、G之间为西风带,在南半球为西北风,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该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即住宅区的东南方向。故选B。6.B 据图可知,乙为高压,甲和丙为低压,结合题干“甲、乙、丙表示地表三个不同气压带”,可知乙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且①②位于同一半球,偏转方向相同,一个表示信风带,一个表示西风带。7.A 乙无风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甲无风带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故A项正确。8.A 丁地盛行西南季风时,可能影响到我国西南地区,A项正确;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会形成西北风,B项错误;在丁地盛行风的作用下,洋流自西向东流,C项错误;丙地盛行风不是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D项错误。9.A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图为北半球俯视图,且60°N附近陆地受高压控制,应为冬季,A正确。10.B 甲地位于大西洋,A错误。乙地受冷高压影响,风速大,靠近北极地区,盛行东北风,B正确。此时,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气温较高,C错误。台风主要生成于夏秋季节,D错误。11.A 0°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N附近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①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A对;②为高空西风,B错;③为近地面高压气流向两侧运动,高空大气辐合下沉形成,C错;④为东北信风,D错。12.C 当③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大陆为低气压,是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巴西高原正值干季,草木枯黄,A错;我国大部分地区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为秋季,B错;北印度洋洋流自西向东流时为夏季,C对;没有确定南北半球,不能说海洋上等温线(相对于同纬度陆地)向南凸出,D错。13.B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图中A地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B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地和D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E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故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三种气候类型。14.B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中五地所属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地区,②③说法正确,选B。15.B 图中M气压带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控制范围南移,反映的时间不可能是7月份,其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N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其控制范围移至赤道以北,反映的时间为7月份,其控制地区天气高温多雨。16.C P为东北信风带,Q为西风带。南亚地区夏季多雨是受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的影响形成的;欧洲西部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易错警示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性质容易产生混淆,只有理解了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才能准确把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性质。17.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2)甲 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大;常年受西风影响;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作用明显(3)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大气环流解析 (1)结合图中海陆位置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为温带草原气候;丁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纬度较高,为温带季风气候。(2)甲地位于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的气候全年温和,降水均匀,距海近,常年受西风的影响(西风来自海洋,温和湿润),气候海洋性最强。(3)①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区,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②地位于亚洲东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①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因此造成①②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环流。专题强化练九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1.A2.B3.B4.C5.B一、选择题1.A 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故可推知P地位于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为西南风,多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小,A正确。2.B 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而形成的,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应为地中海气候,故B正确。3.B 从图中的经纬度可以判断出,图中的高压分别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低压位于亚欧大陆,故图示时间为北半球的夏季,A、B、C、D中的诗句分别描述的是春、夏、秋、冬,故选B。4.C 北极为极昼,无法看到极光,A错误。南半球为冬季,巴西高原上植被稀疏,B错误。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期,C正确。印度半岛夏季盛行风为西南风,D错误。故选C。5.B 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其中夏季受由动力作用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A错误、B正确。乙地受极地东风影响,风自东北向西南吹,C错误。乙地受寒暖流交汇的影响,形成著名渔场,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6.答案 (1)北 极地东风(2)B 终年温暖湿润 光照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3)D ② ⑤(4)我国东南部地区G地海陆位置位于大陆东岸位于赤道地区大陆中部和西岸大气环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解析 (1)读材料一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示意图可知⑦属于高纬度风带,应表示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据此结合图示分析可知,该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故该图表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读图知,材料一中的⑥是西风带,终年在它控制下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区。由此判断,材料二A、B、C、D四地的气候类型中,由材料一中的⑥常年控制形成的是B地,B地终年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光照不足,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3)根据地理位置可知,材料二中H地与D地的气候类型相同,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材料一中②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⑤表示信风带。(4)我国东南部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而材料二中G地为热带雨林气候,两地的气候成因的差异,导致气候特点差别较大。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东南部地区主要位于大陆东岸,而G地位于赤道地区大陆中部和西岸;从大气环流来看,我国东南部地区主要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而G地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第二节综合拔高练选考练1.B2.A3.C4.B5.A1.B 读图可知,北京等压线较稀疏,风速小,根据等压线分布及数值特征可知北京吹西北风,A项错误;甲地为低压中心且等压线密集,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B项正确;读图可知,极地并不是气压值最高的地区,C项错误;台风为气旋,热带太平洋地区并没有气旋出现,D项错误。2.A 读图可知,此时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应该为北半球冬季,A项正确。3.C 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高原山区,冬季气温较低,不利于农业生产;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而非种植业;塔里木盆地以温带荒漠为主,草木难生;斯里兰卡地处低纬,全年高温“无冬夏之异”,其沿海平原降水丰富,“草木常茂”,全年水热充足,“田种随人”,故选C项。4.B 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所经过的区域大部分地区夏半年盛行西南风,有利于古代帆船顺风返回中国。故5月—9月最适合,B选项正确。5.A “露气寒冷,将凝结”大意是近地面气温低,将近地面水汽凝结。这种现象易出现在秋天晴朗的夜晚。10月8日左右,蒙古高压已经控制我国北方地区,此时秋高气爽,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差,近地面气温低,易使近地面水汽凝结而形成露。夏季印度低压控制南亚地区;阿留申低压冬季形成于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压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地区,夏季强盛。模拟练1.B2.A3.C4.A5.D6.D7.B8.A9.A10.C11.C12.C选择题1.B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时间最长,说明其纬度最高;丙地一年中有6个月受盛行西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其纬度高于乙地和丁地;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丁地受信风带控制时间不到6个月,说明乙地纬度低于丁地,故B项正确。2.A 甲地几乎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说明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A项正确;非洲南端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B项错误;丙地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故C项错误;丁地地处南半球,故D项错误。3.C 读图可知,冬季气温最接近多年冬季气温均值的是1992—1997年。4.A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可能是西北季风势力偏强,故选A。5.D 结合图Ⅰ与图Ⅱ可知,此时亚欧大陆高压势力较强,为北半球冬季。6.D 甲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此季节盛行西北风。7.B 乙地位于印度半岛,其夏季风的成因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冬季风主要是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的,B项符合题意。8.A 图中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的信风向右偏,说明该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40°,说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是北半球夏季,因此20°~30°盛行东北风,A正确。30°~40°是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B错误。40°~50°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C错误。50°~60°是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故选A。9.A 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夏季。贵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正值雨季,A正确。此时是北半球夏季,杭州不会出现春暖花开,雨雾绵绵,B错误。昆明空气清凉,冻雨不断出现在冬季,C错误。北京秋高气爽,红叶满山出现在秋季,D错误。故选A。10.C 图示为北半球,此时是夏季。北半球夏季亚欧大陆形成势力强大的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其位置大致位于图中③处(70°E,30°N),C正确。故选C。11.C 一般低气压带(①赤道低气压带、⑥副极地低气压带)处气流上升,易于形成降水;⑤为西风带,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气流暖湿,易于形成降水。故选C。12.C 结合图示可知,气流②位于低纬度高空,由赤道上空流向较高纬度上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为西南风,与图C相符,故选C。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