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传情达意两地书 河北 又一村

2021.09.15 星期三

传情达意——
『两地』书
河北 又一村

书信发端于何时,已无据可考。即使有砖家狂吠也是枉然。中国文字浩瀚无垠,争辩起源已无意义。古代的书信,是文人墨客的专利,是两个分居两地的自然人之间传情达意、沟通信息的除口口相传以外的第二手段,廉价、委婉、文明、明了。大文豪杜甫在【春望】中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尽书信之重要、珍贵。
我观书信的发展史,始于远代,盛于20世纪,终于本世纪。
书信的兴起,赖于国家驿站的设立。黄黄诏旨、国家政令通过遍及全国的驿站快速发往全国。“闯王”李自成就是一个驿卒,因裁员下岗,走上反明道路。

新中国书信达到鼎盛。一是文化普及使致信成为可能;二是稳固的政权网络和邮政业深入无死角;三是新中国大量青年参军入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支边、入学等造成人口大流动,人们迫切需要交流信息。以前人们谈论物价,首说几十年邮票不涨,8分邮票全国通达。那些年辛苦了邮差,每天都有大量信函,以至于学校、军队、新建单位收发室成了令人羡慕单位,由此可见人们对书信的重视程度。
两地书的式微是近年替代品的出现而一衰再衰。电报、电话、传真等打破了几千年的习俗,代之以更快、更准、直观的形式出现。但更高级的手机和微信彻底淘汰了一切既往,曾经大行其道、道尽人间真情的两地书剧终。
图片来自网络,
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又一村,河北大城人,
文化爱好者,有作品
发表于网络及媒体,
体裁多样,自娱自乐,
与大家同乐……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