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苏洲

水乡苏洲_作者:LIN2020年7月11日

走进掘政园小沲塘领略唐诗【 宋 】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情画意。

掘政园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有疏朗明快的风格,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

​香馆:秫香,指稻谷飘香。此处以前墙外皆为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馆亦因此得名。秫香馆为东部的主体建筑,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 亮,长窗裙板上的黄杨木雕,共有 48幅,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秫香馆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涵青亭:园林建筑,以亭的变化为多。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一般由屋顶、柱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在园林中可点景、观景,又可供人小憩、纳凉、 避雨。涵青亭居于一隅,空间范围比较逼仄。整座亭子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本来平直、单调的墙体增添了飞舞的动势。斜倚亭边美人靠小坐,天光云影,水间锦鲤遨游,荷莲轻荡。

天泉亭:是一座重檐八角亭,出檐高挑,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亭北平岗小坡,林木葱郁。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宏寺遗物。此井终年不涸,水质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

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而构成,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此榭面临广池,是夏日赏荷的好地方。[

缀云峰:兰雪堂北,山峰高耸在绿树竹荫中,山西北双峰并立,取名“联璧”。缀云峰、联壁峰为归园田居的园中景点。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岿然独立,旁无支撑,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

中花园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雅洁。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远香堂: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堂名因荷而得。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玉兰堂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湖石数峰,玉兰和桂花,色、香宜人。

西花园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还有一小亭,称“笠亭”。“笠”即箬帽,亭作浑圆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

宜两亭:在别有洞天靠左,叠有假山一座。沿假山上石径,有一座六角形的亭子位于山顶,这就是“宜两亭

海棠春坞: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院内海棠两株。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与海棠花相呼应。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绝佳处。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至。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与谁同坐轩:小亭非常别致,修成折扇状。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平面形状为扇形,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狮子林虽缀山不高,但洞壑盘旋,嵌空奇绝;虽凿池不深,但回环曲折,层次深奥,飞瀑流泉隐没于花木扶疏之中。狮子林的古建筑大都保留了元代风格,为元代园林代表作。园以叠石取胜,洞壑宛转,怪石林立,水池萦绕。依山傍水有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石舫、卧云室诸构。主厅燕誉堂是典型的鸳鸯厅形式;指柏轩,南面面对假山,下面靠近小池,古柏苍劲;见山楼上可以看到群峰;菏花厅雕镂精工;五松园庭院幽雅;湖心亭、暗香疏影楼、扇亭等均各有特色。园内四周长廊萦绕,花墙漏窗变化繁复,名家书法碑帖条石珍品700余方。

狮子林以假山著称,山占地面积约0.15公顷。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狮子林假山群峰起伏,奇峰怪石。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21个洞口。横向极尽迂回曲折,竖向力求回环起伏。

狮子林的假山,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它的山洞作法也不完全是以自然山洞为蓝本,而是采用迷宫式作法,园东部叠山全部用湖石堆砌,并以佛经狮子座为拟态造型,进行抽象与夸张。山体分上、中、下三层,有山洞二十一个,曲径九条。山顶石峰有“含晖”、“吐丹”、“玉立”、“昂霄”、“狮子”诸峰,各具神态,千奇百怪。山上古柏、古松枝干苍劲。此假山西侧设狭长水涧,将山体分成两部分。跨涧而造修竹阁,阁处模仿天然石壁溶洞形状,把假山连成一体。园林西部和南部山体则有瀑布、旱涧道、石磴道等,与建筑、墙体和水面自然结合,配以广玉兰、银杏、香樟和竹子等植物。

园内水体聚中有分。聚合型的主体水池中心有亭伫立,曲桥连亭。在园西假山深处,山石做悬崖状。一股清泉经湖石三叠,奔泻而下,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引人注目的人造瀑布。园中水景丰富,溪涧泉流,迂回于洞壑峰峦之间,隐约于林木之中,藏尾于山石洞穴。[1

园林落叶树为主,常绿树为辅。用竹类、芭蕉、藤萝和草花作点缀,孤植和丛植的手法,选择枝叶扶疏、体态潇洒、色香清雅的花木,如画的构图原理进行栽植,使树木不仅成为造景的素材,又是观景的主题。许多树木的种植与园林建筑和诗词匾联、人物典故相呼应,喻情于草木。狮子林的植物配置亦照此理,东部假山区以古柏和白皮松为主,西部和南部山地则以梅、竹、银杏为主。配植色香态俱佳的花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不仅增加了林木森郁的气氛。更使山石、建筑、树木溶合一体,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山林”。指柏轩前假山上有元代古柏数株,有白皮松五棵,姿态苍劲,皆成画意。暗香疏影楼和问梅阁推窗可见三、五株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尤其问梅阁中桌椅、吊顶都是梅花形,窗纹用冰梅纹,书画内容亦与梅有关,与地上“冰壶”古井共同构成一幅思乡的画卷。更有文天样《梅花诗》:“静虚群动息,身雅一身清;春色凭谁记,梅花插座瓶”,借梅咏怀,体现了文天祥正气凛然的高尚情操。山石间有六百年年银杏一株,粗干老木,盘根错节于石隙间,夏日浓荫庇日。秋叶灿若织锦,成为狮子林中一美景。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堆山最曲折,最复杂的实例之一。

元末明初建园时,搜集了大量北宋“花石纲”的遗物,经过叠石名家的精妙构思,假山群以“透、漏、瘦、皱”的太湖石堆叠。假山上有石峰和石笋,石缝间长着古树和松柏。石笋上悬葛垂萝。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口。在假山顶上,耸立着著名的五峰:居中为狮子峰,东侧为含晖峰,西侧为吐月峰。两侧为立玉、昂霄峰及数十小峰。清代文人朱炳靖钻过假山后写道:“对面石势阻,回头路忽通。如穿几曲珠,旋绕势嵌空,如逢八阵图,变化形无穷。故路忘出入,新术迷西东。同游偶分散,音闻人不逢。

九狮峰,园林文化倪瓒《狮子林图》出花篮厅或五松园,沿廊可到达真趣亭。廊的左侧尽头墙上嵌有倪瓒《狮子林全景图》石刻。该图是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如海上人邀请著名山水画家倪瓒所作。

狮子林图皇家题诗清高宗乾隆为了督察黄淮河务与浙江海塘工程,同时笼络江南官员及士人,作了六次南巡。据《南巡盛典》与道光年《苏州府志》记载,他从第二次南巡起,每次都要游狮子林。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巡江南,带了倪瓒的《狮子林图》展卷对照观赏狮子林。赐匾“镜智圆照”,又题五言诗《游狮子林》,此诗现刻在狮子林御诗碑上。 五年后(1762)三巡江南,为狮林寺题额“画禅寺”,留下七律二首,其一题在亲手临摹的《狮子林图》上“命永藏吴中”,另一首《游狮子林得句》题在倪图上空白处,赞狮子林“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 乾隆三十年(1765)四次南巡,为狮子林题“真趣”匾,命赏给园主黄氏兄弟每人一匹缎子,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与七律《再游狮子林》。 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次南巡,在《狮子林再迭旧作韵》中道“山庄御苑虽图貌,黄氏倪家久系心。”意为二处仿建狮子林仅为“图貌”,“略看似矣彼新构,只觉输于此古林”。 四年之后最后一次南巡,乾隆再到了徐贲画的十二幅狮子林风景图,在《游狮子林三迭旧作韵》中道“粉本石渠藏手迹,写虽因手运用心”表明在临摹倪图时用心运手,又道“六度南巡之事既藏,亦不再拟命驾矣。”又自问“真山古树有如此,胜日芳草可弗寻?”因“六度南巡止”,只能“他日梦寐游”了。 由乾隆题了八首御诗的《狮子林图》现只有模糊照片,据说真迹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与佛教关系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园因寺而闻名。在佛学中佛为人中狮子,狮子座为佛之坐处,泛指高僧坐席,林即禅寺。因此,狮子林本身即是一个宗教用语。禅僧以参禅,斗机锋为得道法门,不念佛,不崇拜,甚至呵佛骂祖。所以狮子林不设佛殿,唯树法堂,而建筑题名全都寓以禅宗特色。如立雪堂,为讲经说教之堂。其名取自慧可和尚少林立雪之事:达摩祖师在少林修禅时,慧可为拜师在门外站了一个晚上,积雪没膝,后被达摩祖师收为弟子,修成正果成为禅宗二祖。如卧云室,为僧人休居的禅房。还有指柏轩、问梅阁等,都是以禅宗公案命名。即便狮子林成为私家园林,这些建筑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可见狮子林是禅宗与中国园林相互影响的一个详细例证。

更新于 07-20
(0)

相关推荐

  • 誤入獅子林。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 |「狮子林」 首圖 | 阮强   92岁那年,贝聿铭接受采访时,正在日本京都建造一座庙宇,而他最想做的,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园林,可以媲美狮子林.狮子林是苏州四大古典园林之一, ...

  • 狮子林涉趣/杨祥云

    文/杨祥云 狮子林涉趣 元代狮子林与宋代沧浪亭.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并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相传公元1341年,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来苏州讲佛经,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其修建禅林,为狮子林寺.佛学认为,佛乃人中狮 ...

  • 【福建·福州】古桥拾萃(15)——苏洲(州)桥

    苏洲桥在榕荫桥东北方向,因架设于南港河道之上,连接南通镇苏坂自然村与洲头自然村而得名.此桥建成于民国十八年,为闽侯县境内最早的一座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平梁桥. X 按说这么一座近代桥梁,是不应该放在< ...

  • “苏帮菜”的起源跟船有关?不愧是水乡江南!

    苏州饮食文化与苏州水乡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三江五湖之利",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吴人对水的依赖远胜于其它任何自然物. 商贾之所辐辏,舟船之所骈集,都离不开舟楫,尤其是唐宋以来, ...

  • 地处苏沪交界处的江苏古镇,属苏州经济最强县,春日水乡风景迷人

    旅行途中用相机刻录时光.行摄乡土.看古村镇,平凡的生活风景无需华丽只需熟悉.黄杨军与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 ,柳枝被称为"报春 ...

  • 郭辙(1762~1855)字季苏,长洲(...

    郭辙(1762-1855) 字季苏,长洲(今苏州)人 嘉庆年间监生 书学颜真卿,一生乐书不疲 年逾九十而执笔稳健 善楷书.行书.章草 章草尤精妙 有秋声馆帖.传琴堂法书行世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太精彩了!汪悦洲演奏《水乡船歌》,婉转悠扬,超好听|风华国乐

    太精彩了!汪悦洲演奏《水乡船歌》,婉转悠扬,超好听|风华国乐

  • 许魏洲“这个杀手不太冷”,新舞林上演超苏摸头杀!

    东方卫视<新舞林大会>抢位战播出,许魏洲第一个出场与搭档高雪以舞蹈演绎<这个杀手不太冷>经典剧情! 视频欣赏 ☾ (视频来源:新舞林大会,如侵删) 上演的超苏"摸头杀 ...

  • 乡村古景:中洲苏家畈

    苏坂里居图引(芳永堂) 人以地胜,室惟德馨.相其阴阳,势雄而龙旺,综其胜概,脉秀而神清.卜宅卜邻,爰居爰处.追维肇基,始祖遴公实发其祥,缅彼绳武,芳裔奕叶且壮其色.里仁矣,气佳哉.巍鹅交映以为屏,沦泾 ...

  • 郭辙(1762~1855),字季苏,长洲...

    郭辙(1762-1855),字季苏,长洲(今苏州)人.嘉庆年间监生.书学颜真卿,一生乐书不疲,年逾九十而执笔稳健.善楷书.行书.章草.章草尤精妙.有秋声馆帖.传琴堂法书行世.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千年营寨武阳寨——李熙桥镇苏家洲

    (李熙桥风光) 千年营寨武阳寨--李熙桥镇苏家洲 关山听风 苏家洲,位于今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李熙桥镇,现为一行政村,人口1300多人.苏家洲处于蓼水河与扶水河交汇处,三面环水,宛如一个半岛,因此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