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天气现象)

霰
天气现象共2个含义
- 天气现象
- 汉语汉字
霰(xiàn),又称雪丸、软雹,是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霰的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霰不属于雪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1]
中文名霰
外文名graupel
别名雪丸或软雹
分类自然现象
直径0.3到2.5毫米
形状白色的没有光泽的圆团形颗粒
读音xiàn
现象描述
霰:从云中降落至地面的不透明的球状晶体,由过冷却水滴在冰晶周围冻结而成,直径 2—5mm。
产生机理
大量冻附的冰质粒包围积集于雪晶四周,掩蔽了雪晶的本来形状(冰晶同云滴碰并、凇附或碰冻——霰)
霰不易以光学显微镜观察,是因霜晶(rimed crystals)表面的极冷小滴很难分离且霰微粒的结构不易记录,亦碍于仪器的分辨率及明视距离的极限。然而,以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LT-SEM)观察,清楚显示云滴附于晶体表面可达50微米大小。形成霜的四种基本雪晶之结构已被观察出,包括面状冰晶、树状冰晶、柱状冰晶及针状冰晶。随着淞化的过程持续,累加的云滴使原本的雪晶轮廓变得模糊,最后成为霰微粒。
霰的结构较一般的雪及微粒为密实,是外覆的霜所造成,结合体的重量及低黏性使得表层无法稳固在斜坡上,20至30厘米的层仍会有大雪崩的风险。由于气温及霰的特性,霰于雪崩后约一至二天变为较紧密及稳固。
参考资料
- [1]雪的近亲家族
- [2]霰
- [3]闪电的成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