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兰《十三种》之尖锥比例四率截积说(3)
李善兰《十三种》之尖锥比例四率截积说(3)
上传书斋:潇湘馆112
何世强 Ho Sai Keung
提要:清‧李善兰着《则古昔斋算十三种》,第三种为〈对数探源〉,其中亦提及尖锥形及对数,本文主要谈及尖锥形由比例四率所截之面积之探索及特色。
关键词:对数探源 截积 尖锥 比例四率
第 1 节 李善兰略传
李善兰(1810年-1882年)原名李心兰,字竟芳,字壬叔,号秋纫,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一月二日,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据《则古昔斋算十三种》﹝简称《十三种》﹞自序,十岁时即通《九章算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着《四元解》二卷。从此致力钻研天文、历法与算学,成为清代之著名数学家。
《十三种》第三种为〈对数探源〉,本文取材自此卷。
第 2 节 对数尖锥图之“比例四率”与截积
笔者已有文名为〈李善兰《十三种》之尖锥说与对数 (1)〉及〈李善兰《十三种》之尖锥全积与残积说 (2)〉,本文乃以上两文之补充。
以下为《十三种》之〈对数尖锥图〉:

上图之甲为长方形,其他为尖锥形,包括乙之直角三角形。今设长方形之长为 k ,子丑阔为b,其他尖锥之底亦为 b。
《十三种》尚有以下之结论。《十三种》曰:
此尖锥合积于其直线上作比例四率,线各如其线截其积,则一率截积与二率截积之较必与三率截积与四率截积之较同;一率截积与三率截积之较必与二率截积与四率截积之较同。
今先阐释何谓“比例四率”,清‧《御制数理精蕴‧卷三‧比例》﹝简称《数理精蕴》﹞有比例四率之说,即有四数称为四率:一率、二率、三率、四率。最基本之比例关系便是:
一率:二率 = 三率:四率。或写成

=

。
或写成:四率 =

。
清朝数学界十分流行“比例四率”说,其流行程度“人尽皆知”。本文涉及以“比例四率”法截出尖锥之面积,此等面积有一定之性质,《十三种》曰:
如图甲乙为一率线,甲乙癸壬为一率截积,丙乙为二率线,丙乙癸辛为二率截积,丁乙为三率线,丁乙癸庚为三率截积,戊乙为四率线,戊乙癸己为四率截积。
丙甲壬辛为一率、二率两截积之较,戊丁庚己为三率、四率两截积之较,此二较之积必同丁甲壬庚为一率、三率两截积之较,戊丙辛己为二率、四率两截积之较,此二较之积亦必同也。
以上之法指在〈对数尖锥图〉长方形部份作比例四率之长,从各点作横线至弧线,形成各种不同之截积,“截积”即截出之面积。本文证明以上之说法。
注意下图。AB为一率线,ABKJ 为一率截积,CB为二率线,CBKH 为二率截积,DB 为三率线,DBKG 为三率截积,EB为四率线,EBKF为四率截积。以下为〈对数尖锥四率截积图〉:

将上图改成直角坐标如下,是为〈对数尖锥四率截积横图〉:

以下为各点在 X 轴之坐标E:

,D:

, C:

, A:

, B:k。
以下为各率之长:
一率AB = k –

, 二率CB = k –

, 三率DB = k –

, 四率EB = k –

。
因为四率必有此关系:四率 =

﹝见上文﹞,所以以下关系成立:
k –

=


= (

)(

)×

k2 – e =

移项即可得

=

或

=

﹝四率等式﹞。
今先算出丙甲壬辛面积 CAJH,丙甲壬辛为一率、二率两截积之较,即CBKH – ABKJ
=

=

= – ln (k –

) + ln (k –

)
= ln

= ln

-------------------------------------------- (1)
三率、四率两截积之较,即 EBKF – DBKG = EDGF,
可知 戊丁庚己 = EDGF = ln

= ln

----------- (2)
显然 (1) = (2) 见以上之四率等式。此即以上引文所谓“一率截积与二率截积之较必与三率截积与四率截积之较同”。
又一率、三率两截积之较即DBKG –ABKJ = DAJG。
丁甲壬庚DAJG = ln

------------------------------------------------ (3)
二率、四率两截积之较即EBKF –CBKH = ECHF。
戊丙辛己 ECHF = ln

-----------------------------------------------(4)
显然 (3) = (4), 见以上之四率等式。此即以上引文所谓“一率截积与三率截积之较必与三率截积与四率截积之较同”也。
又 (1) 与(2) 之差是为“二较之积”。
(1) – (2) 得ln

– ln

= ln

÷

= ln

×

= ln

-------------------- (5)
另外“二较之积”为:
(3) – (4) 得 = ln

– ln

= ln

÷

= ln

×

= ln

------------------ (6)
比较 (5) 与 (6) 式,显然 (5) = (6),此即所谓“此二较之积亦必同也”。
以下为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