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文学》(散文类)】 李美英《油条》(22)

点上方 蓝色字体 一键关注    诗歌| 小说 | 散文 | 歌曲 | 戏剧 | 故事 | 音乐

【作者简介】李美英,笔名牧紫,山东人,教育工作者,费县作协成员,中诗报山东工作室副主编,天安门文学副主编。作品多见于网络,诗歌散文发表于《中诗报》《海阔天空》《诗月亮》《天山文艺》《桃源诗社》《海岱文化》《当代亚洲文学》《世界作家导刊》《语文报》等平台及报刊上。其作品曾获得第二届世界华人诗文诵读大赛二三等奖。

油条

李美英

汪曾祺对吃是颇有研究的,关于吃的文章也很多。昨晚看到他的《做菜》一文,学了一手。他说:"油条切成半寸长的小段,用手指将内层掏出空隙,塞入肉茸、葱花、榨菜末,下油锅重炸。油条有矾,较之春卷尤有风味。塞肉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这做法倒是简单,家里正好有几根油条,中午就可以尝试一番了。

果不其然,按照汪老的方法做出的回锅油条酥脆香,美味极了。两个馋猫孩子赞不绝口,让我一做再做,过够了瘾。但附近卖的油条实在是细,很难塞进馅子,这令我惦起在北京大栅栏吃到的油条了。那油条既长又粗,用来做回锅油条实在太合适不过了,但总不能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去买油条吧。

说到这,我想到梁实秋在《烧饼油条》里讲过的一个故事了。"有一位华裔美籍的学人,每次到台湾来都要带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去,存在冰橱里,逐日拣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我倒还没有这么强的欲望去遥远的地方买油条的。

记得七八岁时奶奶给小叔盖新房子,招待干活的邻居们就有一道菜令我长时间不能忘,长成大姑娘了,还问老妈是怎么做的。其实就是油条切成小段,再回锅重炸,但那酥脆实在是诱人,难以忘怀。今天终于可以重温那种感觉了,而且又加上肉、葱花、榨菜,那美味怎可想象!实在是佩服汪老了。

肯德基的油条也不错,很粗,但太短,有一拃长,又贵,实在是不经济。但如果有一天馋瘾上来,也只能是聊胜于无了。

说到底,谁不知道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绝不是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的习惯,总是难于改变。我一高中同学,现在青岛定居,回娘家,必定去买几根油条尝尝,找找小时候的记忆。

这油腻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多吃。记得上大学时,早餐单一,油条、馒头、稀饭、咸菜,大概是这几种。也有油炸的馒头,那是头一天剩下的馒头,早晨再放油锅里炸一炸。油炸馒头是早餐中较贵的了,偶尔买来解馋。但吃一个,一上午总感觉油腻,肚子不舒服,头脑也是昏昏沉沉,总记不住看过的书的内容。

炸油条的卫生条件也大多令人不舒服,很多是在马路边的,来来往往车辆的尾气有多少飘进了油锅里。那油,多久换一次,又谁知道!再看炸油条的师傅,头发蓬松,围裙布满油渍,早已不是白色了。即使条件好的,在屋子里炸油条,也多让人不放心,谁知道油好不好,面好不好,屋子里是不是老鼠横行。但我们只管吃油条,计较太多,就不能满足口福之欲。

每个人都有嗜好,我爱吃油条,更爱品尝生活的味道。

【@关上游子/编按】

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油条”为线索,叙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吃到的油条的不同特色,实际上是以油条为载体,很好地道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众的不同饮食文化特色,行文流畅,文笔清新,颇有新意,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喜欢品味生活的情感。

中国诗歌报和天安门文学荣誉出品

本文系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及版权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