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 面对大型友尽话题怎么自处?

新冠肺炎以来关于中医的话题又热了起来。中疾控大力宣传中西结合的好处,迎来的一边是深有同感,一边是冷嘲热讽,大型友现场在很多个群里都出现了。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它。
为了避免读者在读了第一段就开始骂,事先声明下,本人并非中医黑,也不是中医粉,以往友尽现场我都是看热闹的,说实在的这场争斗,只要肯放下屠刀,抽象一点来看,一点也不复杂,哪用得着骂爹骂娘,你死我活的?不如简单地聊一聊吧。
(之前有一篇隐晦的高级红,留言尽是骂我反动的,这真是……一言难尽……)
一般群里矛盾的核心是“中医到底有没有用”。这个问题只是表象,要是仔细看人们辩论的观点(过滤掉谩骂的成分,和并不成熟的论据),我们能看到,无非是围绕着“你怎么证明中医有用”,“敢不敢做个双盲实验”之类的,在争来吵去。
那问题就简单了。说到底,也不过是这不过是对验证方式的接受度罢了。这个问题没啥好争的嘛,只不过囿于具体的名词就容易让人炸毛。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词,大家就明白了。
说,从前有小红和小黄,都致力于做出世间最好的饭菜。
小红遍尝百肉百菜,在其中搭配出一些组合来,无比鲜美,比如鸡和蘑菇,鸡和土豆,等等……
为了解释这一切,小红用了一些形而上的方法,从朝夕更替,四季循环,五行相克,类推出食材也分阴阳,也有五行的属性。当一道菜阴阳调和,五行相宜,风味最佳。诸如蘑菇阴处生长,土豆长在地下,是为阴,公鸡啼晓,是为阳。
这套逻辑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基本自洽,能解释遇到的很多问题,而且效果十分不错。
这套逻辑还具有不错的扩展性,和容错性。扩展性表现为异肉同烹和同肉异烹。如发现了一种新的动物,其行为规律与鸡相似,那么烹煮方式,可以类同。而同样是鸡,依啼时间先后也需要辩证烹煮,一肉一方,菜品配方不可一概而论。
这样的不断总结和纠偏的过程持续了千年,小红的后人还叫小红,已经是满腹理论,自信满满。
再看小黄,喜欢研究食材里面的构成,把食材的每一样起作用的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分析的主要逻辑,则没有小红那么复杂和宏大。只有一条而已——符合逻辑学。
这一条要求,自然地要求,要有双盲实验,要求做定量分析,要求一切结论的可证伪性。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小黄的后人还叫小黄,也觉得自己已经厉害得不行。
好了故事的基本背景就到此,针对几个争得很凶的点,可以做一点拓展。
也许他们曾殊途同归,比如,小黄发现,土豆里有相当多的谷氨酸盐,鸡肉除了能释放出谷氨酸盐,还会释放出肌苷酸盐。谷氨酸盐和肌苷酸盐发生协同作用,就产生了浓郁得多的鲜味(上面一句摘自果壳网文章),这一点,与小红发明的小鸡炖蘑菇不谋而合。因此小红说,你不过也只是走到了我这一步而已。
然而小黄说小红靠的是运气。小红说,一次的运气不叫实力,千百年来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就是实力。但小黄并不买账,说,建议读读《统计数据会说谎》,连全样本统计都有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更何况这种分散式实验,谬误太大。
小红说你举个例子怎么就谬误了。小黄说,你看,要是千年来的实验都是同一种手法同季节温湿进行我还能接受,这千百年来,竟然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手法做的,即使好吃,也不知道是不是那个特定的配料的味道,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人们自我催眠的作用,要不然,谁会吃那些腥得不行的野味,捂着鼻子说好吃。
小红说,这只是可能产生谬误的方式,只要次数够多,概率就会越来越小!小黄坦言,那也是,你们家人数众多,有充分的归纳基础,可信度高是必然的结果。小红点点头。小黄却也补了一句,量变未必能引起质变,概率即使小,还是与实验科学相差很远。
小红问,那你是怎么避免谬误的。小黄说,控制变量,双盲炒菜呀。小红说我不干,我理论高深,材料经过特殊的搭配,五行相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奇妙的味道,怎么给你控制变量。小黄说,什么一加一大于二,不都是化学反应吗?小红生气了,是阴阳!小黄说,阴阳也罢,那你告诉我一头蘑菇几份阴,一两鸡肉几份阳么?小红愣了几秒,说,靠的是实践和经验,我们家的厨师越来越值钱。小黄摇摇头:发现你的菜式传承为什么难了么,难量化的东西天然就难传授。没有确定可稳定复现的技巧和知识它就是不好传播,管你是炒菜还是写作还是摄影还是绘画。听说你家之前不少不学无术的江湖厨师,这不怪你的理论,怪的是它本身就不太符合传播学,缺乏稳定的传播和证明手段不是?小红苦笑。
两人继而聊到的食材的问题。小红抱怨说,现在的食材培养方式和生长环境跟以前大不一样,导致味道不一样了。小黄皱了下眉头,这不是跟刚刚同一个问题,我就问你,生长环境的什么差异导致了食材发生了什么变化让你做不出以前的味道了?你答不出吧,这不就是因为你没有量化,没有研究到分子层面嘛…你的理论的缺陷,或者具体说,是归纳法天然就带有的缺陷,以及其带来的后果,难道事前你不会想到吗?
小红喃喃道,确实是归纳法的天然缺陷。小黄说,别灰心,你也具备了归纳法的好呀。小红歪了歪脖子,怎么说?小黄回答道,你想千百年前跟你家一样这样归纳做菜方法的肯定还有很多,归纳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方法。但为啥只有你留下来了?小红不知道小黄想说什么,问,那你说为什么?小黄带着羡慕的语气,说,归纳法天然会有谬误的概率,这么多家相互竞争,活下来的,还不是因为归纳出来的结论,错误的概率更低吗?说实在的,你动不动挂在嘴边的“千百年来”什么的,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解释,那才有力。小红嘴唇圆了起来缓缓呼出一个“哦”。
小红又说起来自己的传承遇到了困难,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学。小黄表示小红这套理论非常难得,也帮忙出谋划策,说,你看,两条路,一个是按传播学的条条框框把缺的内容加上,也就是我这一套啦,既然你没有做过双盲,那就做呗,这么多好吃的菜谱,一个个都按照逻辑学的原则验证一遍,哪怕有几个是自我催眠,无伤大雅呀。最近武汉来了个嘴刁的客人,你们家不是有人参与了对照实验,我们两家人合作就是更好吃呀,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第二条路,就是以利诱之,在你家成才,需要经验,无法量化,就是需要衣食无忧,才能死心塌地呀,这样就不愁没人来拜师。小红若有所感。
小红又说起现在的人对自己理论体系的骂街。小黄摆摆手,说,没人比我更懂骂街。如果对你的理论要骂街的话,那股票上的技术分析不是早就被鞭尸好几回了。其实这事儿简单——
世界上的理论都不是非黑即白,没什么事是二分的。从纯经验到最严格逻辑证明,是一个渐变带。不同人接受的范围在这条带上的不同位置,仅此而已。有人相信经验,有人非严格证明不信。
——你自己看看那些骂街你的理论的人,有多少人真的事事都必言“双盲”,要不是扯上了“做菜”这个话题,大家才不会那么激动。凡事抽象来看,才能看出问题。经验理论并不是绝对有问题,而只是有问题的概率,比经过了双盲实验的理论更大而已。直接说你的菜谱害人,或者把你的菜谱捧到不能辩驳,别人的反对动辄说别人不懂,甚至拒绝做“双盲”的,都是片面的。别忘了你大概是所有经验主义里面最好的一个。我们这种科研式的,羡慕还羡慕不来你们家能尝试过那么那么多我们没想到过的食材,兴许含有我们见都没见过的分子结构呢。但你别太自信就对了,跟我们相比,经验主义最大的问题是,踩雷了你也未必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小红不好意思地笑了。
小红和小黄终于开始探讨炒菜本身,才发现讨论了这么久别人的观点,正事儿一点儿没做。
抽象一点来看,世界就会清晰很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