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诗歌声声在田园 田园处处有诗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中国诗乡”绥阳有一片种满诗词的田野——风华镇金字村。有这样一群农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时躬耕田园,闲暇时吟诗填词、挥墨田园,形成了人人向往诗歌、崇尚诗歌、爱好诗歌的浓厚氛围。

风华镇金字村群山环抱、绿树茵茵,秋收后的农田透露着丰收的气息。村民易道强的家中格外的热闹,金承诗社的部分会员围坐一起探讨诗歌创作,交流诗歌心得。

“人牛相伴去耕田,银铧犁破水中天。一步一摇有节奏,犹如跳舞心怡然。”易道强在耕田的时候,发现人的脚步和牛的脚步互相有节奏感,像跳舞一样的美,一首《耕田》诗不仅把繁重的农业生产写得活灵活现,更将简朴的农耕生活描绘得诗情画意。

今年70岁的易道强,以务农为生,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坚持诗歌创作50余年,家中不少传世遗作,让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诗歌创作,常年在省、市报刊发表作品,擅长古体诗文和书画,著有《真武山文稿》和《真武山诗稿》,部分作品还传入菲律宾。

易道强说,虽然自己是一个农民,天天和锄头、土地打交道。但完成一首诗后,心里面就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

金字村因诗而乐、因文而傲,仅清代村里就产生过6名进士、2名举人、40余名秀才,因其丰富特有的文化底蕴而成为典型。2006年,金字村成立了诗社,成员为小学或初中学历的本村村民,如今,34人的诗社已发展成为80余名农民诗人的金字村诗词协会。

今年89岁高龄的刘世秀也是诗词爱好发烧友,自从加入诗社以来,先后创作诗歌100余首,而且她还结合歌曲调子把自己的诗唱成歌。

至于该村诗歌创作文化为何如此浓厚?据金字村诗社社长郑继方介绍,在当地,山歌文化盛行,在“大集体”的时候就喜欢打捞草歌,好秧歌,山歌和诗歌的律调非常接近,陆陆续续有人在生活中写诗,后来成立诗社之后,激发了农民的对耕读生活的执著与创作热情。

据了解,像金字村这样的农民诗人聚焦地在全县有五六个,现有农民诗歌作者近200余人,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自由的笔墨,惬意绘制平淡的耕读生活,累计发表作品5000余篇(首),有20余名农民诗词作者还成为遵义市、贵州省的作协会员或诗词学会会员。

总编:石芝谋 副总编:郭文锭 丁本俊

责任编辑: 周丽蓉 | 校对:姚浩

新闻中心全媒记者:张洪林 张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