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雾散,第七次复查过关,你可知,善良的问候却唤醒我那潮水般的焦灼

清晨醒来,请读“胡说”

商务合作、读者交流微信:13831979088

提醒胡粉“胡说”公号坚持日更原创,已达90000粉丝,本号的网络教育课程辅导广告,都经由胡老师认真审查。如遇让您掏钱存储的理财行为,请一定提高警惕。

胡子宏生命日记(1365)

云开雾散,第七次复查过关,你可知,善良的问候却唤醒我那潮水般的焦灼

(一)

6月15日,上午11:50分许,我在楼道里走,手里握着手机,有意无意间,打开了北肿云病历小程序。倏地,我发现,最上面一行,出现了6月9日头颈部CT的检查结果。

整个世界一下子凝滞起来,我停下脚步,屏住呼吸,摘下眼镜,去瞅屏幕上的检查报告单。单子上的内容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检查所见”,字体较大;另一部分是“印象”,是看胶片的医生对本次检查得出的结论。

“印象”中的字体很小,颜色也有点淡。我的眼睛贴近手机屏幕,逐句去读。“印象”中有三句话:1、鼻咽癌疗后,鼻咽壁略增厚较前相仿,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2、颈部多发淋巴结同前相仿,颏下淋巴结同前。3、鼻窦炎。

瞬间,我下意识地说了句——过关了。未见明显异常强化灶,说明病灶没有变化;颈部多发淋巴结同前,说明治疗后的三年多,没有出现异常;至于鼻窦炎,只不过鼻腔里的炎症,用不着理睬它。

接下来,我逐一剖析检查报告单上的“检查所见”:与2019年7月17日的颈部CT比较,鼻咽右侧壁及顶后壁不均匀略增厚,较前相仿;右侧的咽隐窝变浅,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强化灶;颈部和下颌部还有淋巴结,大小与一年前基本一致;其他各个部位没有异常,骨质未见破坏。

检查报告单的一些名词和内容,只有专业医生才能读懂。我只在乎其中的一两句话,如“未见明显异常”“大小与前相仿”。此前,我的主治医生也不费口舌向我解释某些部位的名称,只是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没事儿”,让我半年后再去复查。

本应在今年1月份进行的复查,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推迟了5个月。有惊无险,在经历了20天的熬煎和恐惧后,再度复查过关。这是我们家、我自己最大的喜事。瞬间,所有的心理负担都卸下来了,所有的恐惧和担忧,像是被针扎了的气球,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

(二)

回到办公室,坐下来,我把CT检查结果截屏后,迅速地发给妻子、胡小鹄、胡家亲戚群,还有几个关心我的朋友。那种心情,就好像狂风刮走了乌云,自己的天地一下子阳光灿烂;几个月来肩负的一块巨石,被我身体抖搂一下,落了地,我浑身轻得想要飘起来。

接下来,我把CT检查结果发到了两个开心喜乐必胜群里,群里有近千名同患鼻咽癌的病友。用不了几秒钟,群主就阅读了我的检查单,对我说,恭喜恭喜,可以发红包庆祝了。

那就庆祝呗。我很爽快地发了两个15元的红包,病友们一阵欢呼。各种欢喜的表情像烟花爆竹一样,在手机屏幕上迸发。

欣喜之余,我还把CT检查结果发到了我的9个粉丝群里,引发了群里最大规模的欢呼和祝贺。有的朋友希望我发红包,有的干脆替我发红包。此后的三个小时里,聊天群里没有讨论任何话题,闪动的文字和图片,都是群友们表达的祝贺。

我把检查结果发到了我们大学同班的聊天群里,告诉同学们,老胡复查过关,今年的同学聚会,我又可以参加了。2016年9月,我们大学同窗在母校聚会,我带病前往,只参加了合影留念。彼时,我心灰意冷,觉得余生很短,再也无缘与同学相逢。哪知道,此后的4年,每次同学聚会,我都能欣然启程。

从12点到下午1点,我的脑海里都保持着火焰燃烧似的亢奋。本来,我想请同事老肖吃午饭,但是,老肖不见了踪影。无奈,我自己守着电脑,在微信上聊天,有点饿,可一时想不起来吃点什么。

卸下来心头上的巨大压力,接下来也要吃饭啊。我想叫外卖,但是,在美团外卖上找来找去,也找不到自己想吃什么。后来,我干脆骑车去了天一街上的鸡汁刀削面,饱饱地吃了一碗红烧肉面条。全部的面条汤都被我喝得光光溜溜,好久没有吃过这么香的饭了。

(三)

从得病迄今,近4年时间,说不清已经熬过了多少次焦灼。那种焦灼,就像时刻在心脏里堵着一把沙土,或者在胸膛上压着一块石头。它每次涌进意识里,呼吸立刻变得急促,整个思维就像是塞满了一团乱麻。我说不清,那是恐惧还是烦躁,总之,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神经都绷紧着,仿佛大限来临,死亡呼啸而至。

今年的这场焦灼熬了5个月。本来,一月就要去复查,哪知道,新冠疫情漫卷,前往北京的通道关闭。我陪着儿子在家学习,几乎每一天都要打开京医通,试图挂号开单,可是,小程序里一直显示,去北京治疗,必须要隔离14天。一直到5月下旬,我才有机会挂到北肿放疗科的号。

从5月25日我独自去北京肿瘤医院开检查单,到6月9日我在妻子陪同下去做头颈部的加强CT,再到6月15日上午11:50,整整20天,我内心的焦灼,像是被一锅沸腾的水,精神情绪被煮得浪花翻滚,汹涌澎湃。

有时候,明明知道这次复查大概率会惊险过关,但是,在检查结果水落石出之前,焦虑和烦躁已经成为思维定式。不知不觉,思想情绪会像大鹏展翅,漫无边际地飞,每一次的煽动,都扬起一阵阵恐惧和焦灼。

我试图摆脱这种焦虑,可往往身不由己——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焦虑就被唤醒。这种唤醒往往来自关心自己的人,甚至是亲人。他们惦记着我的安危,知道我面临复查,就会关心地问我——复查了吗,检查结果出来了吗?

本来,我试图摆脱对检查结果的焦虑和担心,哪知道,别人随便的一次问候,瞬间就打开了我的焦虑情绪的开关,这是问候者根本不会想到的。

检查结果出来了吗?仅仅8个字,就能引发我的情绪崩溃。我往往回答道——没出来,别问了,你越问,我越焦虑。此时,能够洞悉我内心世界的朋友,会说一声对不起,或者不再搭腔。可是,依然有一些人,会从自己善良的本能出发,继续安慰我——放心吧,我保证,肯定没事儿的。

一下子,我的情绪就会崩溃。我内心会暗暗地骂道,滚你妈的,你是医生还是CT?你拿什么保证,我用得着你给我做保证吗?如果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你岂不是成了救世主?

有时候,遇到絮絮叨叨安慰我的人,我会非常干脆地删除他。我知道他是好心,想缓解我的情绪,可是,他那里知道,他的安慰在一次次地用皮鞭抽打着我疲惫不堪的神经。他的善意,在一直唤醒或者加重着我的焦虑。

(四)

缺乏同理心,再善良的本意,也会引发意想不到的恶果。曾经,某一天晚上,我忽然接到了继母的电话,她和我爹按捺不住对我的牵挂,打电话问我,检查结果出来没有。顿时,我歇斯底里地喊叫出来——如果有了结果,我肯定会最早告诉你们,你们非打电话问我干什么。

继母解释说,这不,我跟你爹牵挂着你嘛。我怒怼老人,你们担心检查结果不好,难道我不担心啊?本来,今晚我刚刚把恐惧放到了一边儿,想睡个好觉,你们打电话问我,让我的恐惧又像打雷一样在大脑里翻滚。你们都害怕我检查结果不好,我呢,比你们更恐惧。你这一个电话,提醒了我,让我更加恐惧。

20天,微信里不断传来好友的问候,它们让我的焦灼像是发酵了面团,一直在膨胀。有时候,看到别人的问候,内心的烦躁涌动着,恨不得疯狂地喊叫一回。这种情绪,没有经过对癌症的极度恐惧和痛苦的剧烈折磨,是难以体味到的。

很多人对重病患者,只是有同情心,但缺乏同理心。老家有个朋友得了癌症,回到家里,各类的亲戚蜂拥而至,房间里放满了一箱箱的牛奶。亲戚来看望了,总是要聊天啊。于是,患者听着一遍又一遍的安慰,说着一遍又一遍的感谢的话。很多看望,完全是出于礼节,真正牵挂一个人,是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尽量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曾经,有几个朋友在大街上散步,其中有一个人拄着双拐,奋力地跟着大家的脚步。这时候,身边有人着急了,怒斥道,你们几个大老爷们,没有看着人家拄着双拐吗,怎么不知道搀扶一把?此时,那位拄拐者却反驳道,我能走路啊,我没有把自己当作残疾人啊,为什么让他们搀扶我呢?搀扶我,就是给我添麻烦啊。

事非经过不知难;不知别人苦,莫劝人行善。如今,煎熬了几个月,总算是云开雾散,复查过关。尽管那些善良的问候唤醒着我的潮水般的焦灼,但是,我依然要感谢那些发自内心的关怀。

只不过,敬请我的亲人们,不要总是询问我的情况,不要总是给我提各类建议了。把我当作正常人,有事儿而联系,没事儿就扯闲篇,是与我交往的最舒服的方式。 

——End——

坦陈心迹,喜欢则赏

点击“在看”,给我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