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秋天故事

亚光海岸影视传媒的诸总说他是一中学生,王佳田老师专职带高中班主任的那一届。

我听着就有些恍惚。

按说也就十来年前的事情,但那些景象似已很远很远了。

秋天的东篱舒适,树木参天,小院阴凉。

几声犬吠,几处鸟鸣,更增安详。

小诸带着他的团队来东篱拍专题片。

堂主喊我来观摩的时候我就在想,东篱早已成为小城文艺青年的膜拜、打卡之地,木庵手造瓷器,东篱的古琴声,小院的茶艺、香道,它的概观上的传统文化氛围已经深入人心,再拍就很容易陷入重复堆砌的境地。

但小诸同学的东篱刻画角度我听着很新颖,他要更深的去挖掘东篱的文化品格,他看到的东篱是堂主的东篱,他拍东篱的立足点放到了堂主本人身上。

在这道风景里徜徉。

我没想到年轻的一代居然也有这样的识见,他能够很直接很真切的捕捉到了文化的实质:所有的内容和形式的里层,都是人心与人性的展现。

秋日的东篱景象实在是迷人。

酷暑退去,小院阳光明媚。

一曲古琴,它的乐音弥漫在屋里院内,缠绵与灿烂交融。

三两个好友来访,新朋老友不期而遇,闲说闲扯的惬意,在秋意的慵懒里荡来荡去。

小院画室有高人。

书画家在东篱留下墨宝,已成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茶道是渗透在喜悦与茶香里的,茶人的一泡二泡三泡,便将时光定格。

弹琴吹箫,是风雅也是玩耍。

偶尔附庸风雅一回,充满乐趣的笨拙,与秋声应和着。

也会碰见有邀约送来。

东篱的主人,也是小城的文化达人,他的光临是每一次文化聚会的标配。

东篱入驻了时尚潮人,堂主的心怀、情怀一天天的在阔大。

但这些在小诸同学的团队看来都是浮光掠影。

他们更为关切的是东篱主人沈堂主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要打造出东篱这样的传统文化平台来,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情怀。

提问没有预先告知,它是突如其来的,我第一次见老沈面对“盘问”侃侃而谈。

从十年前的最初,到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问题有时非常尖锐:有没有纠结、想退却、要崩溃的时候。

我以为他会情绪激昂起来,会把内心的郁积倒出来。

没想到今天的沈怀远已经将过往的那些内心纠葛松散开,他说自己考虑不周,有热情有理想而在实操上漏洞百出。

他说得竟如此云淡风轻。情怀依旧,而心碍已除。

小诸同学询问沈堂主是否有外号是最为精彩的一笔。

他认为一个人的外号最能体现其外形与精神特质。

老沈从东篱草堂的主人自谓“堂主”说起,从“小心眼”到做大情怀;东篱山庄成规模,便把核心放到了“东篱书院”上。

他把“庄主”的称谓戏虐为“装主”。

我则以为沈堂主的大笑是最为著名的,也是东篱的地标。

人家以大肚容纳诸般滋味,而堂主则以大笑消弭各种恩怨情仇。

茶人张露晨从对堂主由沈老师到沈大大的认知变化,说到了老沈对年轻人的关爱与支持;李茉莉则从一个不会弹琴的古琴协会秘书长说起,讲到老沈为推动古琴在小城的普及、古乐之乡能落地所做的努力。

我想起淮师大余敏辉教授,关于堂主老沈是小城的“文化好人”的高评。

东篱秋日,我听到了一个叫堂主的男人故事。

作者相关文章

从东篱到上庄的距离

陪着山长去巡山——《东篱故事》选登

东篱的野趣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

  • 古代名著并称②「中华文化常识简介」6

    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100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十大古曲] 是汉族传统音乐的精髓.具体是指:<高山流水 ...

  • 陪着山长去巡山——《东篱故事》选登

    萧县龙城书院的正厅中间的孔子像,每回见着我都要在心里拜两下. 一拜孔夫子,他是我们教书行当的祖师爷.乱世中不求个人生活的舒适.安宁,选择了救世的大仁大义的人生.他所树立的为师者的人品和学问标杆,至今仍 ...

  • 剑鸣兄——《东篱故事》选登

    称杨剑鸣为老兄亏又不亏,亏的是我俩同为1960年出生的人,不为亏的是我属老鼠他属猪. 1960年那个年头出生率极低,存活率更低,我周围60年出生的人极少.三年的自然灾害到了60年可谓登峰造极,树叶树皮 ...

  • 东粉一号——《东篱故事》选登

    东篱的细雨,那叫杏花带露,那么含蓄的娇艳着:一夜风去,竟把满园的春意写意成水墨丹青. 东篱常带给我惊喜,这次是一个毛胡脸引发的. 广东汕尾的几个舞蹈家撵到淮北,要把他拽回去开工:而淮北电台的几个资深播 ...

  • 小城文坛七仙子——《东篱故事》选登

    阳光暖暖融融的照耀在二泉山下的东篱琴园门前,小城作协的七位女子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镜头前.一身的浓色大裙初看俗艳,可她们个个都有降住它的气场.仪态,将之焕发为花色绽放. 后景徽派木雕展现出的故旧感,又给画 ...

  • 萧人刘光——《东篱故事》选登

    堂主老沈曾这样评价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在漆艺.绘画.书法.古琴制作诸多领域遨游,生逢盛世,屡遇名师,艰深潜研,视界开阔,触类旁通,由古出新,已成大器,必有大就. 他连用八个四字句来褒扬一位三十岁的年轻 ...

  • 蒙人张真——《东篱故事》选登

    我被老沈带着外出所见的第一个东篱朋友便是张真. 和他的第一张合影叫我有意消除了色彩. 你跟他在一起就得黑白分明.界限清楚,他是个学问上讲理较真的人. 可称兄道弟,境界.心思却也能隔着十万八千里. 立春 ...

  • 裁缝小魏的文化梦想——《东篱故事》选登

    前日朋友圈转了一篇题为<广袖华裳>的文章,文曰: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 "衣冠上 ...

  • 启迪身心的“艾人”——《东篱故事》选登

    我们习惯以职业名称来称呼从业人,比如工人.工匠,农民.农人,画师.画家,教师.教书匠:有时也用行业里特有的物件来标示,比如面包师.木工等. 题目里的"艾人"指的是艾灸师,算是面包师 ...

  • “伴月坛”——《东篱故事》选登

    不同类别的诵读我听过许多,诵读者各举风采. 不知从何时起,高调和轩昂便成为诵读风格的主流,而且赖在那里再不起身,有时便出现听觉的激情疲惫.越发希望有一些细腻.平和,勾住魂魄.驻足心间的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