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秋天故事

亚光海岸影视传媒的诸总说他是一中学生,王佳田老师专职带高中班主任的那一届。
我听着就有些恍惚。
按说也就十来年前的事情,但那些景象似已很远很远了。
秋天的东篱舒适,树木参天,小院阴凉。
几声犬吠,几处鸟鸣,更增安详。

小诸带着他的团队来东篱拍专题片。
堂主喊我来观摩的时候我就在想,东篱早已成为小城文艺青年的膜拜、打卡之地,木庵手造瓷器,东篱的古琴声,小院的茶艺、香道,它的概观上的传统文化氛围已经深入人心,再拍就很容易陷入重复堆砌的境地。
但小诸同学的东篱刻画角度我听着很新颖,他要更深的去挖掘东篱的文化品格,他看到的东篱是堂主的东篱,他拍东篱的立足点放到了堂主本人身上。
在这道风景里徜徉。
我没想到年轻的一代居然也有这样的识见,他能够很直接很真切的捕捉到了文化的实质:所有的内容和形式的里层,都是人心与人性的展现。

秋日的东篱景象实在是迷人。
酷暑退去,小院阳光明媚。
一曲古琴,它的乐音弥漫在屋里院内,缠绵与灿烂交融。

三两个好友来访,新朋老友不期而遇,闲说闲扯的惬意,在秋意的慵懒里荡来荡去。

小院画室有高人。
书画家在东篱留下墨宝,已成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茶道是渗透在喜悦与茶香里的,茶人的一泡二泡三泡,便将时光定格。

弹琴吹箫,是风雅也是玩耍。
偶尔附庸风雅一回,充满乐趣的笨拙,与秋声应和着。


也会碰见有邀约送来。
东篱的主人,也是小城的文化达人,他的光临是每一次文化聚会的标配。

东篱入驻了时尚潮人,堂主的心怀、情怀一天天的在阔大。

但这些在小诸同学的团队看来都是浮光掠影。
他们更为关切的是东篱主人沈堂主的内心世界。
为什么要打造出东篱这样的传统文化平台来,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传统文化情怀。

提问没有预先告知,它是突如其来的,我第一次见老沈面对“盘问”侃侃而谈。
从十年前的最初,到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问题有时非常尖锐:有没有纠结、想退却、要崩溃的时候。
我以为他会情绪激昂起来,会把内心的郁积倒出来。

没想到今天的沈怀远已经将过往的那些内心纠葛松散开,他说自己考虑不周,有热情有理想而在实操上漏洞百出。
他说得竟如此云淡风轻。情怀依旧,而心碍已除。
小诸同学询问沈堂主是否有外号是最为精彩的一笔。
他认为一个人的外号最能体现其外形与精神特质。
老沈从东篱草堂的主人自谓“堂主”说起,从“小心眼”到做大情怀;东篱山庄成规模,便把核心放到了“东篱书院”上。
他把“庄主”的称谓戏虐为“装主”。
我则以为沈堂主的大笑是最为著名的,也是东篱的地标。
人家以大肚容纳诸般滋味,而堂主则以大笑消弭各种恩怨情仇。

茶人张露晨从对堂主由沈老师到沈大大的认知变化,说到了老沈对年轻人的关爱与支持;李茉莉则从一个不会弹琴的古琴协会秘书长说起,讲到老沈为推动古琴在小城的普及、古乐之乡能落地所做的努力。
我想起淮师大余敏辉教授,关于堂主老沈是小城的“文化好人”的高评。
东篱秋日,我听到了一个叫堂主的男人故事。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