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张聿青 疟方集
名医名方张聿青经典医案 疟
张乃修(1844-1905),清末医家,字聿青,又字莲葆。祖籍江苏常熟,又迁居无锡。父张甫崖,兄仲甫,均业医。少自少年时从父习医,同治二年(1863年)曾随父为太平军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于大市桥“信性堂”应诊行医。尝旅居沪上十余年救奇难大症无数,医名大振,从游者甚众。《张聿青医案》为清·张乃修原著,经其门人吴玉纯(文涵)整理编次而成。全书20卷,收录张幸青临床诊治医案1100条例,按外感、内伤、杂病编排,于每一病证后附以医案。选案严谨,记录翔实,辨识精细,论证精当,处方确切,记载了张乃修先生疗效卓著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点,尤其是每案后的批注,切中肯綮,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医案专著,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临床医生必读之书。
疟
验案赏析
案1
翰臣症起七日,先寒后热,寒则震战,热则烦渴,恶心胸闷,汗出溱溱,而气味甚秽。脉象弦滑,苔白质腻。病起之际,适值失精,若论邪势直入阴经,则喻氏治黄长人房劳后伤寒论极详细。此盖由时感之邪,与湿混合,阻遏于少阳阳明,名曰湿疟。所恐少阳之邪,并入阳明,而转但热不寒,或热而不退,便多变局,以少阳主半表半里,无出无入,而阳明胃络,上通于心也。若有寒有热,当无大患耳。用小柴胡以和解表里,合达原饮以达募原之邪。即请商政。
净柴胡(五分)草果仁(五分炒) 花槟榔(八分) 赤茯苓(三钱) 橘红(一钱)黄芩(酒炒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壳(一钱炒)制川朴(一钱)竹茹(一钱五分姜汁炒)
案2
周(江阴) 久咳屡次见红,痰阻营卫,阴阳不能交通,寒热三日而至,其营卫郁勃之气,欲借阳经泄越,间有衬交,气血由此凝滞,偏左有形。脉象弦滑而带微数。阴气有渐伤之虑。欲和阴阳,当通营卫之痹。
拟白虎加桂法,参宣通搜络之品。
川桂枝(四分)肥知母(一钱五分) 生甘草(三分) 云茯苓(三钱)枳实(一钱)杏仁泥(三钱)广郁金(一钱五分)石膏(煨研五钱)粉当归(一钱五分) 鳖甲煎丸(九粒开水先送下)
案3
某 大疟而转寒热叠来,汗多而气酸带秽。右脉濡软,左部细弦。此由痰湿不运,熏蒸阳明,营卫阴阳,亦为之阻。宜和中化痰,兼通营卫。
制半夏(二钱)枳实(二钱) 川桂枝(五分) 炒冬术(二钱)石膏(煨研四钱)橘红(一钱)泽泻(一钱五分)白茯苓(四钱)竹二青(姜汁炒一钱)
案4
正蒙 暑湿先伏膜原,兹从少阳外达,热壮烦恶,热退汗畅。舌苔中黄边赤。恐成瘅疟。拟方即请正之。
肥知母(二钱)茯苓皮(四钱) 黑山栀(二钱) 广郁金(一钱)大豆卷(三钱)白蔻仁(五分)益元散(四钱)淡黄芩(酒炒一钱五分)香青蒿(一钱五分) 荷梗(六钱)
【二诊】畅汗热达,痰热未净,夜寐不安。苔根黄腻,脉弦滑转甚。拟加味温胆法。候正。
半夏(青盐水炒二钱)川石斛(先煎三钱) 广皮(一钱) 川毛连(姜汁炒四分) 益元散(包四钱)丹皮炭(一钱五分)栝蒌皮(三钱)朱茯神(各三钱)小枳实(一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竹二青(盐水炒一钱半)荷梗(五钱)
案5
贾(左) 寒热间作,脉糊不爽,此湿疟也。和以化之。
制半夏(一钱五分)上广皮(一钱) 柴胡(五分) 枳实(一钱)淡黄芩(一钱五分)大腹皮(二钱)川朴(一钱)草果(四分)
【二诊】寒热仍来,汗不获畅。邪势为湿所遏,不得外越。再和以化之。
柴胡炒杏仁 制半夏 淡黄芩 草果仁 广皮 郁金 赤猪苓 枳实 竹茹
案6
萧(左) 寒热间作,汗不获畅。暑湿阻于表里之间。先为和化。
白蔻仁大豆卷 柴胡 淡黄芩 川朴 青陈皮 赤白苓 大腹皮 炒枳实
案7
沈(左) 久疟屡止屡发,刻虽止住,而食入不舒,左胁下按之板滞,胃钝少纳。脉濡,苔白质腻。脾胃气弱,余邪结聚肝络。拟和中运脾疏络。
于潜术(二钱炒)陈皮(一钱) 川朴(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沉香曲(一钱五分)焦楂炭(三钱)茯苓(一钱)炒竹茹(一钱)鳖甲煎丸(一钱五分开水先服)
【二诊】脉濡滑,苔白质腻。胃钝少纳,形体恶寒,饮食入胃,命火蒸变,则胃如大烹之鼎,旋入旋化。今湿有余阳不足,胃气呆钝,亦所不免。拟化湿和中,温助阳气。脾胃能得转旋,则络邪亦归默化也。
奎党参(三钱)炒于术(一钱) 茯苓(三钱) 煨益智仁(六分)藿香(三钱)炒沉香曲(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生熟谷芽(各一钱)玫瑰花(二朵)
案8
王(左) 少阳间疟。而少阳胆为肝之外府,疟虽止住,肝木纵横,腹痛甚剧,拟疏泄木郁。
杭白芍(一钱五分川桂枝四分同炒)柴胡(醋炒五分) 香附(醋炒二钱) 茯苓(三钱)焦楂炭(三钱)青皮(醋炒一钱)缩砂仁(五分)煨姜(二片)
【二诊】腹痛大减。肝邪横扰,络滞不宣。效方进退。
杭白芍(一钱五分川桂枝五分同炒)柴胡(醋炒五分) 金铃子(一钱五分炒) 香附(醋炒二钱)延胡索(一钱五分)青皮(醋炒八分)茯苓(三钱) 楂炭(三钱)鳖甲煎丸(二钱先服)
案9
某 寒热稍减,寒势甚微,而热则五心烦躁,喜得凉饮。脉细数,左部微弦。营卫阴阳不和,皆由阴虚而木火内炽。再和阴而参酸苦涌泄。
制首乌(四钱)淡黄芩(七分) 香青蒿(一钱五分) 当归炭(一钱五分)炒木瓜(一钱)炙鳖甲(四钱)炒白芍(二钱)生熟甘草(各二分)大南枣(二枚)
案10
周(左) 疟症必有黄涎聚于胸中,故曰无痰不成疟也。脉弦主痰饮,故曰疟脉自弦。疟疾湿痰未清,以西药止截,遂致腹满肤肿面浮,为疟胀重症,未可轻视。
川朴(一钱)广皮(一钱) 木猪苓(二钱) 五加皮(三钱) 生姜衣(三分)白术(一钱)腹皮(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薏仁(四钱)炙内金(研末调服一钱五分) 范志曲(二钱)
案11
陈(左) 大便通行,热仍起伏,汗出即解。脉象溷数,苔腻心黄。有形之积,虽已下达,而湿热氤氲,极难泄化。从泄化之中,参入辛温寒以通营卫。
制半夏(一钱五分)生薏仁(四钱) 赤白苓(四钱) 知母(二钱)通草(一钱)草果仁(五分)上广皮(一钱)川桂枝(三分)石膏(煨打三钱)
【二诊】昨晚寒热分明,阳明之邪,并归少阳,极为正色。阳明胃脉,上通于心,而少阳胆经,无出无入,虽有邪居,不能蔓延脏腑,从此不虑病变矣。
制半夏(一钱五分)淡黄芩(酒炒一钱五分) 建泽泻(一钱五分) 细柴胡(五分)橘皮(一钱)通草(一钱)蔻仁(五分)生薏仁(四钱)茯苓(三钱)
【三诊】疟未复来,苔未净化。拟和中利湿。
制半夏(一钱五分)白茯苓(一钱) 陈皮(一钱) 猪苓(二钱)佛手(七分)白术(二钱)川朴(七分)泽泻(一钱五分)生熟薏仁(各二钱)
案12
张(左) 寒热五日一来。脉形左大。邪在表里之间。宜为和化。
制半夏淡黄芩 川朴 草果仁(炒研) 花槟榔 白术 茯苓 柴胡 广皮 老生姜
案13
张(左) 喻氏谓疟必有黄涎聚于胸中,疟而截止,涎安能尽。大泻数次,痰湿当由此而发泄矣。再和中为主。
沉香曲上广皮 藿香 川朴 赤白苓 泽泻 炒薏仁 煨木香 制半夏
案14
某 由寒热而至瘅疟,少阳之邪,并归阳明。从三焦宣化。
广郁金大腹皮 蔻仁 通草 赤猪苓 淡黄芩 桔梗 杏仁 制半夏 鲜佛手
(原注)少阳之病寒战,故用柴胡,此转但热,则在阳明,阳土蕴热,宣三焦之气可奏功。
案15
某 疟母结聚,寒热不期而来。营卫阴阳痹阻。再为宣通。
川朴(一钱)归须(一钱五分) 桂枝(五分) 冬术(二钱炒) 青蒿(鳖血拌炒三钱)广皮(一钱)乌药(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五分)焦麦芽(四钱)焦楂炭(三钱) 延胡索(一钱五分)
【二诊】邪结于营络之中,聚形坚硬满而不化。未可过于攻克,以防其散漫等变。
当归尾蓬术 焦麦芽 西潞党 南楂炭 川桂枝 延胡 炒于术 制川朴
案16
杨(左) 大疟虽止,漫热不退,中脘不舒。痰湿内聚,营卫开合失常。阳气宣畅。其热自退。
川桂枝(四分)干姜(四分) 制首乌(三钱) 炙鳖甲(先煎五钱) 制香附(二钱)熟附片(五分)当归(酒炒二钱)炒沉香曲(二钱)制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
案17
某 温疟不止。宜两和阴阳。
川桂枝 肥知母橘红广郁金冬术茯苓 泽泻 煨石膏 炒枳实 制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