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一方【真武汤】

真武汤

《伤寒论》

[组成]

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功用]

温阳利水。

[病机]

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

君 附子炮,去皮,一枚 ── 大辛大热,使肾阳得复、气化得行。水为阴邪,“阴得阳助则化”;

此即“壮元阳以消阴翳”。

┌ 白术 ── 甘苦而温,燥湿健脾,颇合“脾喜燥恶湿”之性,附子振肾阳于先,姜、术复脾阳于后。

臣 ┤ ┌ 甘淡平,入脾肾诸经。

│ │

 茯苓 ┤ 一助姜、术之健脾强运。

└ 一可淡渗水湿,使阴邪从小便而行。

 生姜 ── 辛而微温,走而不守,宣肺温胃,助附子行散溢于肌表之湿。

佐 ┤ ┌ 一则柔肝以止腹痛。

│ │

│ │ 一则敛阴护液,敛阴缓急,以治身瞤动。

└ 芍药 ┤

│ 一则防姜、术、附等温燥之品伤阴之弊。

└ 一则《本经》载芍药“能利小便”。  

[本方特色]

姜术苓三药培土制水,附子温壮肾阳,“釜底加薪”使散者散,利者利,健者健,已停湿邪得以排出。诸

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1.本方为温阳利水的著名方剂。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咳者,加 干姜、细辛 、五味子以温肺化饮;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呕者,可加吴茱萸、半夏以温胃止呕。

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肠结核、美尼尔综合征等,属脾肾阳虚,水湿内盛者

[经验]


例:谯某,女,48岁,1993年3月14日初诊。自述近1年多来凡接触冷水则皮肤出现瘾疹团,奇痒难受,每次先起于双手等接触水的部位,继而延及全身。初起为接触冷水或露水、雨水发病,以后则接触温度稍低的温热水也发病,洗手洗脸必须用很烫的热水,雨、露天不敢出门做农活,但遇冷风并不发病,辗转治疗无显效。就诊时无症状,但体型稍胖,舌体胖有齿痕,脉沉。

辨属脾肾阳虚,水邪泛滥皮肤之证。治以温肾运脾,镇制水邪。

方用真武汤加味:附子15g(先煎),茯苓30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15g,白鲜皮30g,土茯苓15g,地肤子15g。5剂。每日1剂,水煎,温分3次服。后于4月5日因感冒来诊,问及原病情况,患者言服完所开方药病即告愈,近忙于农活,虽下水田也未见发病。随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本例寒冷性荨麻疹的特点是接触冷水即发病,加之体质上有脾肾阳虚之变,制水无权,内外水邪互相招引,泛渍皮肤,而发为本病。故用真武汤温肾运脾以制水邪,加白鲜皮、土茯苓、地肤子燥湿止痒,标本兼顾,脾肾之阳得补则水邪自不为犯也。


例: 患者,女,37岁,2004年8月就诊。患者自诉:自汗不止4月余,曾在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西医调节神经的药物不起作用,服其他中药效果也不明显。3天前患感冒服西药及中成药后,汗出更多,低热(体温37.5~C)。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头面部汗出如洗,筋脉拘急,身体瞤动,舌苔白干,脉沉细,此系阳虚不固。治以回阳固脱。

药用制附子30g(先煎),生姜30g,白芍30g,白术20g,茯苓30g。1剂,煮取1000ml。频频饮之,1日饮完后汗出稍止。改用小剂量。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各12g,白术8g。日1剂。又服4剂热退身凉,汗止神复。半年后随访,自汗未再复发。

 按:本病人素体表里阳气俱虚,阳虚不固常自汗出。本次感冒服西药发汗更伤其阳,因此汗出不止;汗出过多,阴随阳伤,阴阳两虚,筋脉失养,故肢体拘急、身体膶动、精神疲倦。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暖脾,可回阳气;茯苓健脾渗湿以利水邪;生姜既助附子温阳祛寒,又伍茯苓温散水气;白术健脾燥湿,可扶脾之运化;白芍既可敛阴和营以解筋脉拘急、身之膶动,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引阳药人阴。诸药相伍,使阳气得回,表气得固,故不汗出。阴液得复筋脉得养,肢体膶动可解。阴回阳复,阴阳平衡,病即可愈。


例:患者,女,50岁,2004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旋转性眩晕3天。病史:平素自感体倦乏力,稍有不甚即伤风感冒,且持续时间较长。本次病发即感冒10天(基本痊愈)后,早晨起床时突感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清水,头昏沉胀疼,心动悸汗出,不欲食,食入即吐,曾服西药及输液,病不见轻,才求服中药。

症见舌淡胖有齿印,苔白稍厚微腻,脉沉尺部若无,四肢发凉。诊断为脾虚湿阻型眩晕,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3剂后症状无改善。考虑病重药轻,即改用真武汤加减。

药用制附子15g(先煎),白术20g,白芍15g,茯苓30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用2000ml水先煎附片半小时以上,再加入其他药,煎至600ml,分3次饭前半小时服,1日l剂。服1剂后诸症均减。2剂后眩晕大轻,呕吐,动悸,汗出瘥。守原方又服3剂,欲食,肢温。前方共服5剂,病瘥。随访1年未复发。

按:肾主水,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水气不化,湿聚。脾主运湿,脾阳不振,湿气不运而停聚于中,湿浊中阻,清阳不升,元阳不充,脑失所养,故头目眩转;浊阴上冒,故呕吐清水痰涎;脾肾阳虚,则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四肢不温。药用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水气;白术健脾以燥化水湿;茯苓、泽泻淡渗利湿可导水下行;半夏化水饮、降水逆;生姜行散水湿而暖脾;白芍酸苦微寒,配白术、茯苓、泽泻使渗湿而不伤阴,伍附子令其温燥而不伤血,白术与附子相合,补中而升阳气。诸药合力,脾肾健,阳气复,清阳升,眩晕停,水湿化,浊阴降,呕吐止。脾肾阳复,纳增,肢温,其病可愈。


例: 患者,女,56岁。2004年7月19日初诊。声音嘶哑半月余。

病史:近3个月来入夜咽喉干燥,甚或难眠,半月前感冒同时伴见咽痛音哑,经治疗感冒痊愈,音哑加重。曾服用清热利咽丸、金嗓子、华素片等药不见好转,转中医诊治。症见精神不振,咽干音哑,夜间尤甚,口干欲漱不欲咽,咽部鲜红,小腹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本病由于阴盛阳衰,入夜更重,虚阳上冲,音哑加重,用真武汤加减。

药为:制附子6g(先煎),干姜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白芍12g,甘草6g。2剂,服后咽干症状似有减轻,他症如前,原方附子改为15g。又进3剂,咽干痛明显减轻,腹部也转温。守方共进11剂,诸症全失,半年后又见病人,病未再复发。

按:本失音属慢喉瘖,关乎肺、脾、肾三脏。多由肺肾阴虚、脾肺气虚或气滞血瘀痰凝所致。本例病人素体阴盛阳衰,外感发汗更伤其阳,虚阳上冲,咽痛音哑转重。故用真武汤温肾暖脾,阳复阴散,阴阳平衡,诸症皆除。

========== END ==========

(0)

相关推荐

  • 中医儿科学——肾病脾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阴阳解析

    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阴阳解析 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证候: 全身明显浮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蜷卧,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胸水.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胖或有齿 ...

  • 中医内科学——肺胀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真武汤合五苓散--阴阳解析 肺胀阳虚水泛证候: 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者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

  • 真武汤加减方有哪些?真武汤名医心悟与加减经验

    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睡眩明鸭保安康. (一)真武汤的组成与功效 真武汤由茯苓.炮附子(先煎).白芍.生姜各9克,白术6克组成.水煎服. 本方具有温阳利水之功效.是 ...

  • 每日学一方【三物黄芩汤】

    2020-05-26 07:05 三物黄芩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用法] 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 ...

  • 每日学一方【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为理血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主治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 ...

  • 每日学一方【鸡鸣散】

    鸡鸣散 <朱氏集验方>卷一 [组成] 槟榔7枚.陈皮.木瓜各30克.吴茱萸6克.桔梗15克.生姜(和皮)15克.紫苏茎叶9克. [用法] 上药为粗末,分作八服.隔宿用水750毫升,慢火煎至 ...

  • 每日学一方【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 <圣济总录> [组成] 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 ...

  • 每日学一方【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0g), 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0g) ,细辛一两(30g) ,防风去芦一两半(45g) ,薄荷不见火八两(2 ...

  • 每日学一方【桔梗元参汤】

     桔梗元参汤 <四圣心源>卷八 [药物组成] 成分为桔梗(9克).元参(9克).杏仁(9克).橘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6克).生姜(9克) [方解] 桔梗宜上焦肺气 ...

  • 每日学一方【苇茎汤】

    苇茎汤 <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汤,中药方剂,出自<备急千金要方>,主治肺痈.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肌肤甲错,隐隐作痛,咳时尤甚,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滑数.现用于肺脓疡.肺炎: ...

  • 每日学一方【一贯煎】

    一贯煎 <续名医类案> [用量] 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 [功用] 滋阴疏肝. [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 ...

  • 每日学一方【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适应症: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组成]  生黄芪60 当归尾8 赤芍8 广地龙8 红花5 桃仁8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后遗症.表现为半身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