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冠环║三进山村“息风波”(纪实)

  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放宽政策、尊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等农村改革开放政策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随之出现了按屋按人际或按“四固定”时规模等包干公余粮、重分生产资料组成新的“作业组”等形式的生产组织,按当时的说法是“明组暗队”的现象。就我们县来说,这些“小集体”比原来的生产队数多出600多个。由于当时中央对责任制的形式尚无明确指示,故当时被认为是与集体体制相勃的“分队风”。为了维护集体所有制,县委组织县直干部下农村平息这种“分队风波”要求“重新并队”。1979年10月,我跟随当时县革委的领导到我县中部的一个公社去充当“扑火并队”工作队员时“三进石溪村”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一进石溪是为了解决岩下队三个“明组暗队”。岩下有20多户120多人,这次他们按居民点分成岩下、桐树和老屋三个“暗队”。经我们正面做工作后他们都表示“同意并队”。但是,当我们到别的村去后,他们的思想又“返火”。为此,工作队长带我们找到岩下的几个队委,要求他们“改邪归正”,几个“系铃干部”必须负责“解铃”,完成“并队”。然而,当这几名干部面对社员“并队就是饿死”的呼叫时却一筹莫展。对此,我们只好同意大队党支部的意见:先放缓“并队”,然后默许“齐河断”(以河为界),成立两个“作业组(暗队)”。因为当时正值秋收冬种,我们向他们明确:“并队”服从生产,待搞好秋收冬种后再行定夺。

  

  二进石溪我们来到了石背队。石背队有个社员张某,房屋建在离村较远的山沟里。参加集体生产不便,于是,他向队里将就近的山田包干起来。这在当时来说与“单干”无异。对张某的行为,公社和大队干部虽上门做过不少工作但仍不见效。事情反映到带队的县革委领导那里,领导指示写一个强制“归队”的文字给张某。我们郑重讨论后写了一份叫张某限时“回归集体怀抱”的通知给他。通知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是指示就必须执行。至于张某以后执行与否我们就大智若愚了。

  

  塘唇生产队的“并队”虽然顺利些,却碰到并队后无人愿当生产队长的问题。于是我们再次来到石溪村调查研究后决定队长由外地嫁入的一位大姐担任。大家多次上门动员大姐,鼓励她要像华主席一样“受命于危难之中,勇敢地接任于并队之际”。但是,大姐坚持“当了队长输老命”的观点,无奈,我们只好通过县领导将县上工作的大姐的爱人“请上来”帮忙,最后总算做通了大姐的工作。可是,过了不久,又传来消息:大姐又撂担子了。然而此时我们已移师别处鞭长莫及了。

  

  感谢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纪元。1980年冬《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通知》贯彻后,全县落实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大包干”责任制,从而彻底改变了农村的面貌。什么“并队”“大锅饭”“无人当队长”统统成为历史。经过4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放眼今天的石溪村,新房林立,村道康庄,黄金满塅,开着汽车,骑着摩托外出务工的村民迎朝阳沫晚霞,在石溪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文中地名均为化名)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本站拍摄。

延伸阅读
韩冠环║揭露伪君子的生动妙笔——陈耀宗短篇小说《一路赞歌》浅识

作者简介

韩冠环,男,1949年生,退休公务员,文学爱好者。

编辑:李瑜;校对:十一郎

策划:萧登;责编柳馨梦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