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诗坛最后一位名家,一首送别诗,被杨慎誉为神品
相关推荐
-
苏轼他乡遇故知,写下一首送别词,最后两句感慨人生,百读不厌
自古以文会友,都是人生雅事,苏东坡更甚,一首赠别词道尽了人世沧桑,感悟人生百态,词中有他的故事. 年过半百的苏轼在他乡奔波时遇到了友人,相遇终有离别,他强忍着心中的泪水,远远的望着朋友离去的小船,心中 ...
-
观唐习律99|郑谷有两首鹧鸪诗,最有名的那首,写得并不好
前言 我每去一个地方,总喜欢查一查这个城市古称是什么,出过什么名人,特别是诗人. 今年五月去宜春的时候,才知道宜春原来就是韩愈离开潮州后量移的袁州,而且这里还出了一个著名的诗人,就是今天要说的郑谷(约 ...
-
李升华七律诗 致友人
致友人 小己贫心每自知,并无长技可矜持. 常羞忝对三条烛,岂敢充为一字师. 懒散曾任前世困,辛勤始改半生痴. 缘何不问寒微史,只羡功成名就时? [注释]读唐李商隐<流莺>诗,依韵而咏别事. ...
-
观唐习律103|唐朝第一诗僧齐己,关于一字师,有三个不同的故事
前言 唐朝的著名诗僧不少,最早的大概是隋末唐朝的王梵志.唐朝最著名的诗僧应该是寒山和拾得了.<诗式>的作者皎然,是谢灵运的十世孙.苦吟诗人贾岛原先也是僧人,法号无本,他的堂弟也是一名诗僧, ...
-
【原创】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也!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洪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范苏辞先生,曾在本平台推出多篇原创文章.文中观点是作者本人对拳法的体悟,与本微信平台无关.如有读者对此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请在文末留言与作者本人探讨解答. 人在江湖 ...
-
唐代高僧齐己写了一首诗《早梅》不甚满意,好友郑谷读后仅改动一个字,立马成为了经典
唐朝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群体比较特殊,那就是隐居深山寺庙的僧人,这些人与传统的文人不太一样,不会热衷于功名,专心做学问,其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诗人,比较有名的有齐己.贯休.寒山.捨得等等,那都是著名的诗 ...
-
古今18位名家共同书写韦应物诗,分别是:...
古今18位名家共同书写韦应物诗,分别是:傅山 .杨岘 .高士奇 .徐邦达. 赖少其.苏士澍 .赵冷月 .陈 佩 秋 .启功 .张海. 旭宇.王琦 .周慧珺 .沈觐寿 .黄惇 .张森 .丛文俊.赵绪成 ...
-
唐朝一首送别诗,只有短短20个字,却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
在众多唐朝诗人中,王维很有才华也很有才情,他的很多诗作描绘的都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场面.而他的作品对于后世也是影响非常大,所以北宋时期的另外一位伟大诗人苏轼给予8个字的评价,并且评价的非常到位,那就是:诗 ...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唐朝四首送别诗,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
自南朝江淹<别赋>以来,送别诗恒河沙数.一次次的离别,总让人黯然泪下,相同的挥手,却是不同的落寞.故别虽一绪,情理千名.数千年来,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分别的场景,但是文人才子,总能写出不 ...
-
一首送别诗,硬是被这位诗人写成了导游词
点击上面郝乙,关注后即时收阅更新文章,先赞后看好习惯! 戴叔伦,生于公元732年,卒于公元789年,享年57岁,唐朝著名诗人,江苏常州人. 戴叔伦26岁时中进士,从九品官做起,一直做到四品,官任抚州刺 ...
-
九位诗人,九首送别诗,哪首道出了你的心情?
一个人最幸运的事情,是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 不用你上着闹钟般刻意保持联系 ,即使很久不见坐下来就能一起吃火锅,连一声"你好"也不用道,挽起袖子边吃边说"我跟你讲啊&quo ...
-
解读戴叔伦《送人游岭南》:一首送别诗,硬是被这位诗人写成了导游词
戴叔伦,生于公元732年,卒于公元789年,享年57岁,唐朝著名诗人,江苏常州人. 戴叔伦26岁时中进士,从九品官做起,一直做到四品,官任抚州刺史.在历史上也是个好官,政绩显著,受百姓欢迎.57岁时, ...
-
唐朝四首送别诗,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
自南朝江淹<别赋>以来,送别诗恒河沙数.一次次的离别,总让人黯然泪下,相同的挥手,却是不同的落寞.故别虽一绪,情理千名.数千年来,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分别的场景,但是文人才子,总能写出不 ...
-
唐朝四首送别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堪称绝唱,读罢才知唐诗为何是巅峰
自南朝江淹<别赋>以来,送别诗恒河沙数.一次次的离别,总让人黯然泪下,相同的挥手,却是不同的落寞.故别虽一绪,情理千名.数千年来,人世间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分别的场景,但是文人才子,总能写出不 ...
-
世界读书日丨10位名家的读书方法:爱读书,更要善读书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提起读书,不禁想到黟县西递古民居"履福堂"的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人为什么读书,每个人其世界观不同,或许动机.目的就不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