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之楚国漆器高度发展的原因
迄今为止的战国漆器大部分出自楚国墓。楚国漆器的高度发展,除了有战国时期大的社会背景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一些楚国自身的原因。

首先,楚国具有生产、制造漆器的物质条件。楚国处于长江汉水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温润的气候,生长着大片漆树、油桐,有丰富的竹木资源。这些都是漆器生产必备的原料。

其次,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与楚国疆域的开拓、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春秋中期以后,楚国的手工业和商业就较为发达。
楚人不仅接受了北方中原漆器装饰技术的影响,还与秦、巴、蜀等国厂泛接触,使漆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长沙楚墓出土的“二十九年”漆樽,就反映了战国晚期秦与楚国之间的交往情况。
不可忽视的是,楚国的漆器也继承和发展了当地早期漆器的优秀成果。早在原始社会,后来为楚国所管辖的地区就已开始使用漆器。
在楚国的疆域内,人们曾发现不少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漆器,一般多为木胎,器形风格、特点与其他地区都有所区别。这表明了当地漆器生产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水平。既吸收北方中原先进文化,又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了有楚国自身特征的漆器工艺系统。

再次,细致的分工和程序较高的标准化生产,也是楚国漆器在战国时期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
虽然人们从楚国漆器上尚没有发现制作工序的铭记,但通过考察实物可知,楚国漆器有制胎、涂漆、描绘、打磨等不同分工,并注意与金工的结合制作出精美的扣器。
与此同时,楚国在漆器生产中注意规格和形体的相近。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楚国曾以法律的形式对漆器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作出了一套明确的规定。

由于上述原因,楚国漆器成为繁荣的战国漆器的代表。它不仅对当时的中原地区和巴蜀地区的漆器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面且对后来的秦汉漆器也具有启迪作用。
如果没有楚国遗风,秦汉漆器工艺也很难在战国繁荣的基础上再继续发展。例如,在制作工艺方面,秦汉时期沿用了楚国漆器挖制、斫制、雕刻胎骨的方法;在纹饰方面,楚国盛行的龙纹、豹纹、虎纹、鹿纹、鸟纹、鸟头纹、羽毛纹、风纹等动物纹样和圆点圆圈、三角形等几何纹样依然在秦汉时期流行;在造型艺术方面,秦汉漆器也继承了楚国漆器模仿陶器和青铜器造型艺术的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