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十七章
相关推荐
-
不要悟道,要去学道
很多人言必谈道,但并不去学道,都是凭相当然.无论是道家还是道教,都是很复杂的学问,不是靠人的小聪明就能悟出来的,也不是凭相当然跟着感觉走就是行道了.道要去学,不要去悟,一般人的悟都是凭相当然胡思乱想, ...
-
道德经 | 第三章:现代化好人与老人的表扬法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 ...
-
老子说的“无为”是什么?读懂这个词,就读懂了《道德经》!
"." ◆ ◆ ◆ 内容来源 | <道德经> 图片来源 | 网络(侵删) ◆ ◆ ◆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诸子当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墨家过早被淘汰出局,儒法 ...
-
太上,不知有之
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最好的执政者,百姓不知他的存在:其次,百姓亲近并赞誉他:再次,百姓畏惧他:最次,百姓轻蔑他. 赏析 这是老子讲圣人治国之道的一句话. 第一句话,最早的郭店本作&q ...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 文 诚信不足,才有不信.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 赏 析 这是老子讲如何做一个好的执政者的一句话. 老子认为治国者有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 ...
-
道德经 | 第三章:虚心实腹与鼓气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 ...
-
老子的这些话,是否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附《道德经•第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三章的文字,不知被多少人鄙弃过,他们认为老子在提倡愚民政策--"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不就是让老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好让 ...
-
《道德经》:你活得越像个孩子,离成为圣人越近
变成有趣有品的主 一.时代背景 老子写<道德经>之时,是春秋战乱时期. 他亲眼目睹各国统治者发动战争,把社会搞得一片混乱,导致生灵涂炭.很多民众流离失所,家不成家,人不成人. 老子居住了几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十九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上)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上)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 ...
-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下)
<道德经>通读 第二十七章(下) 善,是道对人的"作而不辞",道化生化育万物,不辞于万物,万物依不辞之道生生不息,这种不辞之道,即万物的"自性" ...
-
《道德经》第十七章:我即自然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然". [译文] 有道的君王, 人民不知道他的存 ...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处事要妙
主播 | 子淇 修音 | 一林 图编 | 匀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 ...
-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
老子在这一章提出了在当时看来,是属于比较超前的,在当下看依旧如此. 先贴下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出门即可知天下,不看窗, ...
-
《道德经》四十七章《不行而知》悟读述杂【47】
《道德经》四十七章《不行而知》悟读述杂【47】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痕》悟读述杂【27】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善行无痕》悟读述杂【27】
-
《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悟读述杂【17】
《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悟读述杂【17】
-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王需重视擅长做某事的人,珍爱不擅长做某事的人
(一),经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 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