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研究的悬案与论争(四)

(0)

相关推荐

  • 吴敢:悼念胡文彬先生

    胡文彬先生 我与文彬兄相识于1985年6月在徐州召开的首届全国<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参见下图),当时他在人民出版社任编辑. 那是中国召开的第一次<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其开创意义 ...

  • 吴敢:1984年的我

    人的一生都会有几个重要关节点,1984年是我的人生关节点之一,那一年正是我的不惑之年. 吴敢读研期间于徐州师范学院 1982年7月,我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史专业元明清小说 ...

  • 吴敢:我与刘辉先生(《我与师友》之七)

    刘辉先生写给我的信函,自1984年7月31日第一封信(参见下图)至2004年1月16日最后一封信,总共120封(1984年5封.1985年25封.1986年16封.1987年17封.1988年6封.1 ...

  • 齊齋微书话|谈谈张批《金瓶梅》

          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素与金人瑞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陈士斌评<西游>.脂砚斋评<红楼>并称,特别是张批<金瓶梅&g ...

  • 吴敢:我与陈辽先生(《我与师友》之十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师友交往较多,1984年关于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1984年在扬州参加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成立大会,1985年.1986年共同发起召开全 ...

  • 读《金》札记(一)

    读<金>札记 读<金>札记(一) 所用的本子:<金瓶梅会评会校本>,中华书局1998年版,印数3000,价268元,版权页有"内部发行"字样.秦 ...

  • 黄霖:从20世纪80年代走来 ——略谈我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下)

    正是在这样一个难得的大好时代,我在小说研究方面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二是以<金瓶梅>研究为重心的一些古代小说的研究. 黄霖先生 如前所述,中国古代 ...

  • 吴敢:我与王汝梅先生(《我与师友》之二十二)

    在与师友的通信(电邮不计)中,王汝梅先生所写信仅次于刘辉兄.卜键兄和魏子云先生,数量排在第四位.计总68封: 王汝梅教授 ⑦1984年:5月7日,6月30日,7月25日,8月7日,8月17日,8月25 ...

  • 吴敢:我与浦安迪、芮效卫先生(我与欧美学人之一、《我与师友》之十五)

    <我与欧美学人>篇幅过长,现将其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浦安迪.芮效卫,第二部分为陆大伟,第三部分为夏志清.马泰来.马可梦.杨沂.郑培凯.柯丽徳.史梅蕊.米列娜.胡令毅,第四部分为雷威安. ...

  • 周钧韬 | 我的《金瓶梅》研究三十年

    我的<金瓶梅>研究三十年 作者|周钧韬 从1984年开始,我的<金瓶梅>研究已历经三十个年头.2003年,魏子云先生的<金瓶梅>研究在跨越三十年的时候,出版了书稿& ...

  • 2017:《金瓶梅词话》刊印400年「上」

    <金瓶梅>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束奇葩,因为描写内容的特别,长期以来对其评价差别很大.这部小说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刊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距今已达四百年之久. <金瓶梅词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