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线把握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主线,采取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具体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我们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文化生活》进行复习。

一、是什么

(一)文化的含义

  文化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形式

 1、静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和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二、为什么

(一)、重要性

 1、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①相互影响:

 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给予经济和政治重大影响:

 a、不同民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特的发展道路;

 b、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②相互交融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地位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要求: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3、文化对人的作用

 (1)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等,无不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这种印记表现在语言文字、礼仪规范、行为举止等。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修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3)、特点:

 ①潜移默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渗透形成,是一种无形但有效的力量。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②深远持久

 A、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修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各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忽然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引导人们前进的旗帜,由此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必要性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因此,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文化选择多样化,要求我们努力改造和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三、怎么样

(一)、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必由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内涵: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3、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途径

 (1)、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为什么)

 (1)重要性(地位、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2)必要性:①思想道德具有时代性,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②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2、途径

 (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

 (3)、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关键------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六)途径

 1、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①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A、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②为什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文化既是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C、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怎样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B、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C、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媒体),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E、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F、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①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继承性。

 B、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C、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继承性。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A、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C、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有者。

 D、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文化创新

 ①为什么

 A、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B、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C、重要性: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的途径

 A、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B、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品牌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E、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F、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①基本特征

 A、源远流长-----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B、博大精深-----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A、含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同存异的就是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中华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B、意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我们的民族精神

 ①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重要性: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B、必要性:

 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b、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d、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冲击的主心骨。

 C、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D、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E、必须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3、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

(0)

相关推荐

  • 2021年高考文化生活基础过关默写总结

    全国卷高考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使考生深刻感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文化生活常考点:①文化的作用;②尊重文化多样性;③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④中华民族精神;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⑥文化 ...

  • 大力倡导君子文化

         兴航晨语一一     (7月14日.星期二)      首先了解何为君子文化 ?我们常讲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此语出自孔圣人,意思是:做君子的心胸坦荡.光明磊落,而小人则患得患失.斤斤 ...

  • 以核心价值观塑造时代精神气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人心.汇集民智,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 ...

  • 《问题探讨》我们怎样建设精神家园?

    有一次,我和几位朋友交流,有人提出:我们今天的人,似乎是缺少了一点灵魂的东西.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这个"灵魂的东西",就是"精神家园".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人 ...

  • 2021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七 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

    2021时政热点专题复习七   发展先进文化  建设文化强国 1.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怎样的? 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世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 ...

  • 书法人谈时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书法不能缺席!

    在阅读本文之前,建议书友先阅读以下相关文章: 1.书法人谈时政:最近怎么了? 2.书法人谈时政:书法怎样影响政治? 今天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笔者有幸在京近距离体验这一历史性盛会.所作的长达三个小 ...

  • 一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加快数字化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构筑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纵观世界 ...

  •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4月15日是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活动主题为"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营造庆祝建党100周年良好氛围".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总体国 ...

  • 王学斌:如何提高文化强国建设的含金量?

    本文原载于2021年4月<金融文化>总第39期,原题为<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感谢作者授权"天熹策论"微信公号发表.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并标明来源于&quo ...

  • 文化强国怎么建设?专家从旧与新中支招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曾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在8日举行的中央文史研究馆第八届国学论坛上,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由此开篇, ...

  •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深刻内涵的主要维度

    作者: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世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 ...

  • 李修松委员: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李修松表示,文化发展就是在传承过程当中,不断地基因相传.新陈代谢的过程,创新是文化的生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如果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那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就可以通过创新转变 ...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

    一 即将过去的 2020 年,让人刻骨铭心,永难忘记.年初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6000多万人感染,150多万人失去生命,而且数字还在令人揪心地每天攀升,全球经济也因疫情遭受重创,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