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亲突然离世,三个儿子争遗产,邻居送来一张纸条大家沉默不语
相关推荐
-
一栋2400万的房子,让3个孩子撕破脸:别让遗产变成家庭失和的导火线!
争夺遗产事件时有所闻,无论是豪门家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一谈到钱,就是考验人性的时刻. 留钱给子女,就等于真的爱护子女吗?大多数的父母都认为,通过赠与.继承来传承资产,是照顾和疼爱下一代的方式. 然而 ...
-
老人“卖”房给子女,为何频被法院认定无效?
房子是目前老百姓家庭中的核心资产,老人对房产进行处置经常会引发家庭纷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些年,因为老人将房产"卖"给某个子女而引发的确认合同无效诉讼激增.很多老人想把房子给自己 ...
-
父母签字的代书遗嘱为何无效?立代书遗嘱应注意什么?
案例: 孔爷爷与陈奶奶是结婚多年的老夫妻,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孔一,女儿孔二.孔爷爷去世后,由于儿子孔一不孝顺,陈奶奶一直与女儿孔二在一起生活,平时日常照顾也都是由孔二负责.陈奶奶担心日后自己去世后,儿 ...
-
子女能否继承父母房产?今年开始有新变化2021-01-09
2021-01-0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行,其中就对父母的房产如何通过继承的方式转让给子女们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在这些规定中,有不少内容是结合当前的情况提出的新 ...
-
遗产遗嘱继承有必要找律师吗?
遗产遗嘱继承,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为什么会涉及到法律?这其中的关系就值得推敲了,有的是不想让遗嘱继承人继承遗产,有的则是因为其他人妨碍继承人继承遗产,从而产生纠纷,最后诉至法院,将原本和和气气的亲人 ...
-
999份遗嘱
寇士奇小小说二题 999份遗嘱 挾着凛冽的寒气,肺癌确诊化验单扑簌簌地飘到的手中,刚才还热得汗气蒸腾的他立即冷得瑟瑟发颤了. 好大的一片雪花呀! 化疗无效,手术无效.医生说最多再活半年.57岁的他开始 ...
-
订立遗嘱讲究多,听专业人士给你细细说
首先,从法律上来说 ,遗嘱分为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和口头遗嘱. 其中,效力最高的公证遗嘱,公证遗嘱就是拿着遗嘱去公证部门公证,公证部门公证以后的遗嘱,就是很有效的. 自书遗嘱和代书遗嘱的效力 ...
-
为给8旬老母亲挣医药费,63岁儿子黄河滩跪地帮人挖地黄,中午吃干馍
"老母亲今年80岁,因为肾病,一个星期要透析两次,每月光医疗费就得花一千多块钱."在山西运城黄河滩地上,63岁的老贺跪在刚用耙子挖过的泥土上,用粗糙的双手将地里的地黄捡拾出来.&q ...
-
老母亲被打到卧床不起,儿子连夜赶回家,险些将对方灭门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一个好邻居,比有一门好亲戚还重要.通常情况下,邻里之间都是和睦相处的.但有些人却仗着家族势力庞大,时常欺辱邻居.泥人还有三分火性,更别提活生生的人.最终 ...
-
故事:老母亲把遗腹子抚养长大,儿子不是人,她到死蒙在鼓里
明朝时期,山区里有一对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古氏六十多岁了,年近四十才怀上身孕.哪知道这一年,丈夫喝醉了酒,走起路扭秧歌似的,在闹市里被惊马撞死了.古氏生下遗腹子,取名柳苦娃. 好在惊马的主人赔偿了几百两 ...
-
老人被两个儿子抛弃,邻居送她一碗红烧肉,谁料救了自己命
孙长英年轻的时候是个很强势的女人,也难怪,不厉害点不行呀.她丈夫死得早,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不厉害早让人给吃掉了. 不过,再厉害的人也拼不过岁月,孙长英老了.人老了后性格就会平淡下来,因为这时候已经明 ...
-
三姐弟为争遗产反目成仇,大姐哭诉自己的付出,弟妹:当初谁不苦
今天前来调解的是周家三姐弟,周家大姐.二弟以及一起陪同而来的小妹.周家大姐说她是带着一颗非常悲痛的心来到这里的.看得出来,周家大姐为已经逝去的亲情感到惋惜,如今亲情已经无力挽回,她只希望干脆利落地把父 ...
-
刷光老母亲积蓄,抵押房子对折卖,儿子给女主播刷礼物狂花160万,母亲的看病钱一分都没了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看网络直播.吉林长春李阿姨32岁的儿子就登录了一家直播平台,没想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为了给主播刷礼物,李阿姨的儿子不仅偷光了家中的积蓄,还抵押了房屋,并进行了网络贷款,合计" ...
-
80岁老母亲给4个儿子的遗书:谢谢你们照顾我,但我后悔生下你们
一位80岁老母亲留给四个儿子的遗书,看完后泪流满面:谢谢你们照顾我,但我后悔生下了你们-- 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健康快乐地活着 笑看人生,做最幸福的人. 什么事情都要学会一笑置之,超然物外,人就会活得 ...
-
陆文三 | 老父亲和老母亲在2017年
2017年,父亲94岁,母亲84岁.一年来,父母亲苍老了许多,他们的头发花白了,尤其是老母亲,他的背都驼了,走起路来有点蹒蹒跚跚了. 我每周都回家看他们,每看一次,心头总是像被什么东西压抑着.母亲芦花 ...
-
把三个儿子送进大学的戈壁母亲 —— 一位儿子对母亲的追忆!
来源:新三届公号-于向国 编者按:这是一篇于向国先生追忆自己母亲的一篇文章,虽然写的是自己的母亲,但反映的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戈壁母亲":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家庭,但也是那个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