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旧校汉天禄 盛事今参晋永和
本家堂名天禄堂。汉朝设天禄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或者说国家档案馆。一般家谱堂名是以祖先官职命名。想当然,我们这支刘氏祖先可能就是国家图书馆馆长之类职务。所以说我们刘家是刘邦嫡传,绝无戏言。再遥想当年刘家天下,安得猛士守四方,是什么感觉?赵家人算什么?提夜壶都轮不上。

家谱在“四清”中被父亲给当“四旧”烧了。有远见,烧了好。苟求性命于乱世,留那些破纸徒增麻烦而已。家里除了有雄文四卷别无长物。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这一代以文字谋生计。
“古书旧校汉天禄,盛事今参晋永和”乃清著名书家、古文字学家俞樾所集汉隶《曹全碑》所成。但有些传本误为“盛世今参晋永和”。此联极佳,句意磅礡大气,文辞优美、对仗工整。现在在拍卖市场见到的有近代国画大家吴湖帆书写以及王同愈(光绪十五年己丑进士,官至江西学政) 书写的此联。

查了一下,永和(345年-356年)是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共12年。此人19岁就去世了,好像没有什么可以提及的事。但晋代是很特殊的时代, 从“魏晋风骨”、“唐诗晋字”、“稽琴阮箫”,就可想而知,文化人在这个时代还是有些许的影响力。学书之人都耳熟能详“永和九年”那年发生的事: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与诸文士集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所谓“极视听之娱”,是他们营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事雅集,留下了影响后世的右军草书《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之大,再怎么形容都不过份。在这个第一行书的盛名之下,大家容易忽略其作为散文的文学价值。在欣赏《兰亭序》散文价值的同时,大家容易忽略其人生哲学层面的价值。“文以载道”在这短短的324个字得到充分的体现。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兰亭序》写成后两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称病去郡”,也正是他所说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