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铁中,那些抹不掉的时光与回忆!


提起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铁一中),大家都会马上想到铁中,铁中的知名度不仅从杭州路公交车铁中站早已知名,铁中的教学大楼,师资队伍,中学里唯一的400米田径场,和多年保持青岛市教育系统青少年组田径记录,在青岛都是赫赫有名的。现在问一些普通市民66中在哪里,许多人会摇头,但问到铁中,大多数人都知道。其实66中就是原先的铁中,原先的铁中也曾经叫“扶轮中学”。

交通部部立青岛扶轮中学校徽

1948年青岛扶轮中学田径赛队留影纪念
民国时期扶轮中学扶轮小学在全国各铁路管区都有,在全国铁路系统的职工子弟学校几乎都冠以“扶轮”二字,以示铁路系统是一家,青岛也不例外。铁路以扶轮命名,首先起始于美国的扶轮社,中国在民国成立后接管了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归国有,因中国的铁路路徽是一个圆形的轮子,两侧镶有抽象的翅膀,称作扶轮,陆续启用扶轮作为路徽。1918年由当时的铁路要人联合组建的“铁路同人教育会”,在天津成立了第一座铁路员工子弟的中学——天津扶轮中学。
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中学创建于1925年9月,时称“胶济铁路青岛中学”,隶属于胶济铁路管理局。学校附设于胶济铁路青岛小学(广西路58号), 1927年3月,学校迁广西路,同年冬该校与小学分设。1928年春,学校移至明水路(今市卫生局),夏天又另租浙江路房产(今青岛教育学院), 1930年改租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海洋学院)第四校舍。





1939年,侵华日军在四方铁路中学合影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学校经接管后,8月移交铁路局。9月学校有15个教学班,学生818人。1950年1月,学校改名为“青岛铁路职工子弟中学”。学校招生从1949年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通称为初一届、高一届,1950年也就是第二年招收的新生是初二届或高二届。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1958年在“办成从幼教到大专'一条龙’”的思想指导下,学校附设师专班,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二小学由该校附办,并成立幼儿班。师专班入学资格为初中毕业,招收文史、数理两班。1959年又成立中师班。同年,师专班有学生70人,中师班有学生200人。1960年小学单设,1961年师专与师范班停办。


所以铁中和铁二小,在校内的马路北侧各都建了个校园,二小在东部,铁中占了西部,中间用铁栅栏隔开,在栅栏的南头开了一个小门,老师和学生可以自由进出,显出铁中铁二小像是一家子。铁二小的校门是用铁栅栏做的搂空门,一看就是后建的。铁中校门是一座平顶中间圆形拱顶敞开式大门,门洞的两边各有一间办公室,西间用作传达室,东间则是一间理发室,有一个坡脚的老者常年在里边理发,顾客大多是这两个学校的学生。


1964年师生留影

青岛铁路中学1979届毕业留念

2003年8月铁中正式更名青岛66中,彻底脱离了铁路。铁二小也更名为四方第二实验小学。几十年的扶轮中小学,也终止了它的铁路史。公交铁中车站也改成了66中公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