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友说】太极拳现状:太多是太极操,不要搞“创新”糟蹋太极
太极拳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太极”“阴阳”理念为核心思想,集强身健体、修心养性、技击对抗等功能为一体的运动。数百年来,它使子孙强壮,身心健康,让整个民族体悟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今天,带着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太极拳已经走出了国门,深受到国内外一亿五千万朋友的喜爱, 成为功夫与养生完美的结合体。

太极拳在我国的发展因种种原因,目前的情况可说是三分天下,各自为政。
是体育大专院校(官方)
025
是各大门派
各门各派的太极拳中,都存在“创新”的现象。有些人是因为在太极拳圈子里取得了些许的名望;还有一些人是源于瞎子摸象,自以为得到太极拳真谛。这些人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不是去继承传统,而去自创拳法,自编套路,毁灭传统。
03
是民间传承
民间有很多这样的小众团体,有掌握传统秘传功法的优势,但缺乏经费,学术水平相对而言较低,活动的范围较为有限,再说因传统的观念(民间的东西难登殿堂,官方代表权威)和功法不轻易外传的门规影响等限制,也较难更好地将其向外弘扬推广。

结果导致了如下三种现象:
一、比赛规则不够完善
因为比赛规则不够完善,难以令人信服。现在一些颇具规模的太极拳比赛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外形'(初级)的阶段。某些“全国太极拳冠军”的拳架,如果以传统精髓的太极拳测试标準来衡量,仅仅还是一般水平,有些动作甚至还违背了太极拳原则。
他们无法与真正比较懂太极拳的人进行技艺或理论的交流,只中'看'不中用。其原因为现行的太极拳比赛基本上是根据动作与比赛规则和评分标準相符合的程度来评分定名次的,并没有对参赛选手进行功夫与内力水平测试,更何况这些规则与标準还未能真正体现太极拳的水平;还有待於改善。
有时甚至出现'先定名次,后进行比赛黑白颠倒的作弊情况,有些太极拳裁判竟不大懂太极拳而仅凭背熟比赛规则与评分标準就参与评判。
太极拳讲究以内经统领全身,试问请一个外行裁判如何来理解和评价太极拳这些精髓!他们弄懂了可能要修炼多年传统太极拳了。所以经常搞得许多太极拳教练、运动员意见纷纷,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二、宣传报道的分寸掌握不妥
因为宣传报道的分寸掌握不妥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曾多次获得全国太极拳比赛冠军的运动员常被称为'太极王子'、'太极女皇'、'武坛宿将'等,这样的宣传报道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妥当的,这不利於人们正确地认识太极拳。
我国这些“太极王子”的运动员哪一位可以称的上太极功夫高手,从体质上看,都是弱不禁风,根本都是不堪一击!具有“太极女皇”称号的获得者全国太极拳女子冠军根本就是花架子,具业内流传快膝关节置换了,只因长期多处违反传统太极拳拳理禁忌和人体生理学,就别谈功夫了!
其实他们练的拳架仅仅只是太极拳的基础之一,而且大多数人只是懂得这样练,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练,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尤其是这些冠军一旦遇到外来的挑战,往往无法应付,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他们练得是太极拳还是太极体操?

三、乱传拳架,质量严重下降
现在很多人练拳没有一招一式地练準确,而是随便跟著老师练个大概,连'形'都还未能过关,更不用说'气'、'意'。过些日子,这些人又去当老师了,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其拳架的规格又有所下降。
多次这样进行,以致有的地方太极拳已是面目全非了。有的人为了求多,凡现有的太极拳架,他们都草草地学了一下,甚至还学了一些其他什么内容,有时还互相混淆。但他们同样教人不已,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其拳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这些学生又去教人,其结果就不说自明。这些情况要是曾为太极拳的形成作出过贡献的先人们地下有知,定会痛心疾首、不得安息!由此可见,太极拳的规范合理,符合太极原则·有检验的标準等是非常重要的。
在继承未搞好的情况下不宜搞什么创新,不然的话,不仅不利於太极拳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离原来的太极拳越来越远,是在糟蹋国宝太极拳,使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后人造福。
但愿有朝一日三分天下能得以统一,大家同心协力,优势互补,还太极拳本来的面目,以便更好地造福於人类,不辜负前人,不愧对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