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的脉络

诗的脉络

很多人看诗先看表面……感觉美就是,很少人理会什么主题。

主题之后就是第一句,按七言,叫起句。但又有几多人会注意到是否与主題有关。

懂得诗的人也是主观的评论: 点出 铺垫 断层 景隔 銜接 垮距大 拓展少 窃古 抄袭 等等好评坏评,什么都有。

我初学诗经常向评我诗的人,问他們。可況具体些给修饰。

后來遇到一位师傅,但不先评,先看看你首詩如何,他先看整首诗每句意思是否与题目有关。

如果跑题的,二话不说,就退回给我,写上……按题目重写。

於是我把诗重新按題目再写—次,他看了、仍不下评论,他先把詩修飾后再给我看看,然后叫我评论修饰的地方,他的目的就是要我明白,—首最重要是围绕主题而写……

如何围绕主題而写,这是初学者最大问题。为什么?原因有以下常犯错误地方。 1:不懂起题。 2:想写的太多,景太阔。 3:物象太多,故事复杂。 4:或腦袋空白,什么也想不出來。 5:想模仿古人秀词丽句,但与主題有冲突。 6:完全不理解利用“镜头”理论,何时广角,何时聚焦、如何“点”与“面”对比。 7:犯上幻想古人写法,而缺乏自己主意。

等等,或你們可能有其他犯錯,这里不尽—録。

以上错误,最大原因就是不细心想出有脉络的架构。

所謂脉络,就是我們身体上的神经线,没有神經线的诗,可能是一头怪物,或四头五头怪,各句子各说各话,或凑字凑韵,或不顾平仄声韵,乱诌—堆小字。

题目是关键,包含以下要点 1:立意(你主意是什么) 2:規划架构(须要图的帮助) 3:悉心安排脉絡点(神经线)

我敢说没有人精通所有格律、平仄、古仄字,因為诗是没有100%对的,包括古人的诗。因為各人看诗必定有出入,而且诗是一种平衡艺朮,是平衡错与对。

有人试过列出格律诗所有问题,但徒勞。因為有些所謂错误的地方是灰色地带……例如合掌,杜李诗也有。是错还是对?无人能说!又杜诗或杨万里詩中有些帶有地方语、家常话。也说不清对与错。

最重要就是: 1:是否贴题 2:每句是否为主題而说話 3:整首诗是否清通 以上—切都与脉络有关,无脉络的诗是无意义。

关键是怎样找出脉络!

知道了一首诗除了格律过关,还要脉络通和整首诗意思清通。

不管是一首看似充滿诗意、但脉络不通的诗,不算是—首詩。也比不上一首打油诗。

怎樣看脉络?这是关键问題

以前我说过,从一首七绝看脉络是要看五句。

首先是看题目,然後清查余下四句七绝怎样与题目相关

我們就要懂得查脉络点

什么叫脉络点?

先看例子

1、【为诗】

枉读唐诗三百首, 皆因窃古慕神游。 孰知小字无穷尽, 杜墨焉能去笔愁。

脉络点: 题目:为诗 第—句:读唐诗(第一句已入题) 第二句:窃古 第三句:小字 第四句:杜墨、笔愁

由题目直落到结句,都有脉絡点相连,加上格律对,加上整首诗—气呵成。这首诗已合格,不管这首诗意境如何,用字如何,也算是一首诗。

我們看诗,好多時只看诗意美不美,少这样从脉络看一首诗,那是绝大错误。

网上很多人写诗非常美,而且声称临屏即写。但细看之下,无题目的、缺乏脉络的、常用古句古字窃古意的。都是炫耀自己脑袋胜人,但其实他浪費腦筋,更贻笑大方。

2、【恨嫁】

少女情怀总是诗, 标梅渐过复何疑? 问君竹马情焉在, 长发及腰思嫁时。

这首脉络如何?不要先评这诗如何!

你們试—试找脉络:

是要看五句

—切脉络要从题目开始找

這方法可保证无脱题

题图诗《空等》,脉络点如何?

不要管它诗意,或怪不怪,不要受這些影响你去找脉络

我們的目的是找脉络点,就是因为你见到這诗第一句有怀疑,但又受到诗意或形象怪而使你忽視脉络

相信你們知道我为什么用诗例去引誘你們去想脉络。

知道了脉络点重要性,不管那首诗是那別拗,突兀、怪怪,不讨好人……但脉络对的,就是一首诗。

你們知道怎样去找脉络了。

但你們怎样去分別脉络种类? 脉络点可以分类如下: 1:物象 2:天時 3:暗喻 4:典故 5:历史

你們也可能找出其他類型的脉络点

不止這些…你們也可从其他诗找出其种类

题目《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問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脉络点在转句和结句是不太清楚!

第二句与第三句銜接点不太清晰

题目《清明》,就得了解古代清明时节的习性

古人习性遠行扫墓,可能经常遇上找不到酒家用餐,所以在清明时,大家烦恼怎樣去找地方用餐……所以我們才知道脉络点有时要知道当时古人的生活习性。这是比较困难。

这是我个人理解,重点是想指出,我們写诗时,转句尽量有清晰脉络点衔接第二句。

(0)

相关推荐

  • 郭院林:诗歌是一重门

    前 言 诗歌是人与外在世界保持感应的方式,如果不懂得诗歌,人生少了些许意趣.诗歌是对欠缺人生的补偿,是干涩无聊生活的润滑剂,是漫漫长途中的补给站.诗意地栖居,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清 马涛<诗中画 ...

  • 平仄是诗的镣铐,还是不会之人的借口?“妨碍诗意”这锅平仄不背

    关于诗的平仄之争由来已久,我一直秉持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不参与态度面对,只安心写自己的诗和文章,但一直以来,有很多或"痛心疾首".或"义愤填膺".或"恨 ...

  • 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杜甫的《绝句》为何没有这种安排?

    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一定要遵守?当然不 这个提问方式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很多是一定的.比如不吃饭,一定会饿死,不拉屎,一定会憋死.但 ...

  • 开心国学院一期词班18讲作业点评

    开心国学院词班第18讲 作业点评 本期评阅: 雪竹阁评阅老师: 山溪,五瓣丁香,浪漫满屋,流光白凤 诗竹轩评阅老师: 渔舟晚唱 云竹斋评阅老师: 楚枫孤城,品秋香 例词: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

  • 燕山老师漫谈写诗

    广告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当当 广告 诗词格律(诗词常识名家谈) 作者:王力 京东 一.体会诗中渲染技法 学诗到了一定阶段,再读古人作品时,要着重体会下"渲染&q ...

  • 那只让人触目惊心的老鼠

    <我的动物故事>已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王朔写过<动物凶猛>,描写青春的人如动物般凶残:我写的是"动物温柔",记述童年时我所感受到的各种动物的妙趣.  我的 ...

  • 开心国学院一期词班19讲作业点评

    开心国学院词班第18讲 作业点评 本期评阅: 雪竹阁评阅老师: 流光拂袖,流光白凤,愿你快乐. 诗竹轩评阅老师: 流光畅想 云竹斋评阅老师: 楚枫孤城,品秋香 例词: 浣溪沙词例: 浣溪沙(晏殊) 一 ...

  • 如果见诗就论平仄,那是吃多了撑的,但如果...

    如果见诗就论平仄,那是吃多了撑的,但如果是评论格律诗,就必须论平仄!古人无论古体诗还是讲究平仄的格律诗,都留下了无数的精典之作,现代人写古典诗歌,古文功底.环境氛围远不如古人,写不出古人流传下来的那样 ...

  • 掌握古代诗词格律,并能以此进行写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开始尝试写格律诗词时,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很容易出格,很容易不押韵.顾了这边,那边出现了问题.顾了那边,这边出现了问题.不好把握.一般对初学写诗的要求,也就是合律.所以现在有一种体格叫老干部体.只求 ...

  • 和大家谈谈诗

    一.什么是诗 关于诗是什么?至今在世界上,尚无一人给诗下一个精准的定义.那么,诗又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怎么看待诗,理解诗?我想,是否应该从这方面入手.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人所处的外部世界,也可以叫做物理世 ...

  • 谈谈诗的“撞韵”,写诗需要避免撞韵吗?

    所谓"撞韵",是指诗中不押韵句的句末(白脚,例如绝句第三句),用了和韵脚同韵母但平仄不一样的字. 直接举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一.三.四句押韵,韵脚韵母为an,平 ...

  • 谈谈诗与词的用语,为何不宜以“诗语”填词,不宜以“词语”入诗

    有诗词爱好者问我诗与词在用语方面有何区别,今天我就解答一下这个问题."诗"和"词"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均短小精悍.均押韵.均有平仄要求等,但也有许多不同点,本文只 ...

  • 中国诗歌报:谈谈诗的意义化写作

    白炳安,笔名黄亦,系中外散文诗学会理事丶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丶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丶广东散文诗学会常务理亊丶肇庆市作协副秘书长丶<星河诗刊>执行主编.已在<散文><飞天> ...

  • 评诗看脉络

    评诗看脉络 很多人看诗先看表面--感觉美就是,很少人理会什么主题.主题之后就是第一句,按七言,叫起句.但又有几多人会注意到是否与主題有关. 懂得诗的人也是主观的评论: 点出 铺垫 断层 景隔 銜接 垮 ...

  • 如何寻找诗的脉络点

    醉月诗苑 很多人看诗先看表面--感觉美就是,很少人理会什么主题 主题之后就是第一句,按七言,叫起句.但又有几多人会注意到是否与主題有关. 懂得诗的人也是主观的评论: 点出 铺垫 断层 景隔 銜接 垮距 ...

  • 诗的脉络

    很多人看诗先看表面--感觉美就是,很少人理会什么主题 主题之后就是第一句,按七言,叫起句.但又有几多人会注意到是否与主題有关. 懂得诗的人也是主观的评论: 点出 铺垫 断层 景隔 銜接 垮距大 拓展少 ...

  • 谈谈诗的意境

    谈谈诗的意境             --透过李清照词<声声慢>窥探诗的意境的构成要素 诗的意境,是诗在整体上呈现的,能引起人们神往.联想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的艺术品位.水平的综合体现. ...

  • 谈谈诗的气脉

    谈谈诗的气脉 文/汤树强 诗属于视听艺术.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诗的视听效果的最佳状态是,在诗阅.听过程中,欣赏者在瞬息之间接收到诗传送的讯息,从诗的意象中感受到诗的形象美和真切情感,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