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杜甫的《绝句》为何没有这种安排?

请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那么杜甫的《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一定要遵守?当然不

这个提问方式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很多是一定的。比如不吃饭,一定会饿死,不拉屎,一定会憋死。但是这都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一点都不适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行为。

诗是韵文,是一篇文章。文章就有文章的法度,就好像人文社会自有能够和谐共存的法则。这些法度、法则是大多数人都认同,从而总结出来让多数人遵守的规则。它也仅仅是一种通过约制某些人或者行为方便大多数人的规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人人都得守法,但是犯罪的人还是那么多。抓到了必然严惩,但是没抓到的不就逍遥法外?法网恢恢,可总是有那么多漏网之鱼。

社会最严格的法律,尚有这么多人不遵守,作为一篇文章的文法,按照写没有奖励,不按照写也没有惩罚,怎么可能会是一定要遵守的呢?

你越是肯定“起承转合”的作用,有很多逆反心理的创作者越是不会使用这种文法,你能怎么样?

没有惩罚机制的规则,是没有人爱遵守的。

起承转合就是这样一个规则,所以你问格律诗布局“一定”要起承转合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汉语成语,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旧时作文惯用的行文方法,后来逐渐泛指文章的写作手法。

即使是格律诗中,遵守“起承转合”也只是大多数律诗的选择。而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其中绝句因为过于短小,篇幅不够,以留白、言尽意不尽为要义,无法完美执行起承转合,所以会有出入。而排律因为篇幅过长,在文法安排上虽然大方向也离不开“起承转合”,但是具体安排只能以段落分,文法脉络不是很明晰。

唯有律诗,正好四联,正好对应“起承转合”四个字,一联一个状态,简单清晰,所以成为“起承转合”在格律诗中运用的模板,进入诗法流传。

相对于绝句而言,律诗作为一篇大韵文,有足够的发挥空间,不把“起承转合”写圆了,就算是一篇相对失败的文章。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起承转合”是大部分事件的正常时间线,也是几乎所有文学创作的思维脉络和正常创作手法。

有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会使用各种时空打乱的写作手法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但是在读者心中,无非是最后才把所有头绪按“起承转合”理顺,才恍然大悟。

这是生而为人、人创造艺术的局限性,也是普通大众最好接受的逻辑性。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其内在的“起承转合”,就算表现得不明显,无非是作者增加阅读趣味性罢了。

而律诗,只是把它变成了成文法则表明。

《绝句》有起承转合吗?

首先,绝句也有文法,也可以遵守起承转合,但是并不一定遵守。

然后,杜甫的《绝句》在文法中属于比较特殊,或者说不大被人待见的“四扇屏”写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什么是四扇屏?就是一副屏风,分为四扇,每一扇上是一幅风景画。

这种写法为什么不为人待见呢?

因为这四幅画,可能一脉相承,也可能毫不相干。

毫不相干的四句诗,那当然是垃圾作品了。而一脉相承,四幅画又画得特别漂亮,自然就是一首好诗了。

那么关键就是在于这四句诗之间的联系了。可令人遗憾的是,凡属于四扇屏写法的诗,其内部联系都是需要人去考证的。

就好像杜甫的这首《绝句》,四句诗虽然完美对仗,但是你要说你读一遍就了解诗人背后的想法,那纯粹是扯淡——基本上都是被这四句唯美的写景句子给迷惑了。

这首《绝句》最大的粉丝,就是乾隆皇帝,这位老哥的审美,其实是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水平的,别不承认。《绝句》就是在他的认证下,成为天下第一绝句的,也因此有了众多的解读——杜甫看到了无边春色,想起了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心中惬意。又看见西岭雪,想起自己的漂泊经历,又看见东吴船,想起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于是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这不是瞎扯吗?

诗者,心也

难道就不允许老杜在这个春风荡漾的日子里,纯粹就是写写美景吗?就一定要建立起他忧国忧民,心系朝廷的起承转合心思脉络,才能把他这首小诗从四扇屏的文法中拉出去,从侧面映证乾隆皇帝的审美如何高雅吗?

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看见美景,从心里喜欢的感叹。乾隆也有,杜甫也有,不是说诗圣就不能写怡情之作,这首《绝句》就是绝美的四扇屏之作,或者说就是两个极好的风景对子。

所以你问《绝句》有没有起承转合?在很多诗评家嘴中、笔下是有的,特别是那些喜欢拍乾隆马屁以及现今很多人云亦云者的认识里。

我是觉得没有的,他觉得所见的草堂春色挺美,写下来了,写得也非常美。

我们现在读了,也觉得挺美,不就结了?

真正要有思国思君的想法,老杜是不会让你揣测的,他写得还少啊?

(0)

相关推荐

  • 浅谈格律诗的粘对问题

    格律诗的粘与对,是两个概念.粘,是平仄而言,如第三句与第二句的平仄大体相同.同理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亦然.如果违反规测,谓之失粘.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 ...

  • 浅谈格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里的奥秘

    律诗的结构,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章法,是我们通常都知道这四个字"起.承.转.合". 一般来说,写作近体诗,这是决定写作是否成功的最关键的因素. 学习过绘画的人都知道,画一幅画,是需要先 ...

  • 格律诗基础知识(六)绝句的布局创作方法及渔阳绝句十二法

    绝句起源于汉魏时期的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 ...

  • 格律诗中起承转合须注意的事项

    一.起句的注意事项 注意1:一般起句的景物写的不可太满,要留些余地给承句. 要不然你在起句话都说完了,人家承句写啥啊?就像聊天一样,你跟别人聊天,聊天自然是要两个或者以上的人嘛.结果就你自己在那不停不 ...

  • 【讲堂】学会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让你的诗美起来!

    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所谓起承转合,我国最权威的工具书<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 ...

  • 思念母亲/写在母亲节(格律诗一组)

    前言: 和风轻拂,阳光明媚.当满目姹紫嫣红百花艳,杨柳轻摆绿丝绦时,迎着初夏的绚丽朝霞,伴着鸟语花香,母亲节,又踏着轻盈的步伐来到,遥看天际边那火红的朝阳,成为为母亲节点燃的耀眼烛光,兰天下又回旋起祝 ...

  • 【名师名家名人坛】宋名竞格律诗二首

    格律诗两首 一,七律 . 初夏家乡吟 文/雅轩逸人(江西) 饱览青葱别暮春,清歌一曲唱芳醇. 黄莺戏柳溪泉闹,布谷咕枝彩蝶循. 日暖千山昭盛日,人亲万水映忙人. 江南醉眺秧苗绿,古邑繁华幸福臻. 二, ...

  • 格律诗韵脚字声调的问题

    2015年五一黄金周,闲来无事,在网络上翻阅有关谈论格律诗用韵忌讳的文章,对落韵(出韵).挤韵.撞韵.凑韵.哑韵.连韵.重韵.倒韵.混韵等的论述很是赞赏,充实提高了自己,但是,对某文提出的这样一条格律 ...

  • 唐朝一小官一首诗道出宇宙真谛,杜甫甘拜下风,你肯定听过此诗

    有人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我们想到了就要对自己说,我可以,我一定行.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的格局,承担失败,吸取纰漏,重头再来.如果你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那 ...

  • 格律诗第二讲:何为平仄?格律的第一条法则

    大家好.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格律诗的知识. 平仄是格律诗的基础 我们上一讲说到了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严格遵守平仄格律.那么什么是格律?按照我们今天的普遍理解,"格"是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