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司马允大战司马伦,一个神奇逆转惊呆了所有人
相关推荐
-
激荡四百年:益州反,天下叛,司马伦称帝只为过把瘾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8篇 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扳倒贾南风后,司马伦一直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清除异己,不听话的全都杀掉. 很快,司马伦的白色恐怖吓到了一个人,益州刺 ...
-
激荡四百年:菜鸡互啄,司马伦被杀,西晋掀开新的大乱局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9篇 司马冏的檄文传至全国各地后,那些镇守一方.手握兵权的诸侯王和将军们该如何选择呢? 大多数人认为应该站在司马冏一边,比如成都王司马颖.兖州刺史王彦 ...
-
《资治通鉴》通俗故事 晋惠帝
司马炎去世. 太子司马衷即位,就是晋惠帝. 司马炎曾经想找司马亮辅佐太子,此时司马亮害怕杨骏,不敢来吊唁司马炎. 有人说司马亮要讨伐杨骏,杨骏也很害怕,告诉太后和晋惠帝,想让石鉴.张劭出兵讨伐司马亮. ...
-
读通鉴(171)一时智力取得短暂的优势
优势习惯(传统)有三个特征: 一是决策行动具备基础的,有价值的,可辩识的特征: 二是依靠民众(众人)的力量,而不是误认为自己的智力(主动管理)是万能的: 三是德性力量影响范围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司 ...
-
捋一捋八王之乱||~36~系狗系尾(四)
见控制住了局面,司马冏当即宣布废黜贾南风为庶人,将其幽禁于建始殿.接着,司马冏一面派人通知司马伦,一面大肆收捕贾氏一党,贾午.赵桀被当夜杖毙,其他参与谋害太子的董猛.刘振.孙虑.程据等人也被收押. 到 ...
-
在司马冏逮捕贾南风的同时,用“诏书”召见...
在司马冏逮捕贾南风的同时,用"诏书"召见贾谧,将要杀死他,贾谧挣脱武士们的包围,狂奔到西面的大钟之下,大声哀叫:"姨妈,救我!"武士追及,砍下了他的人头. 等贾 ...
-
智有余而义不足——张华的故事
儒家重视智慧,但强调智慧必须与仁义和勇敢圆融结合.勇有余而智慧不足,智有余而仁义不足,都容易败事.西晋名儒名臣张华,就是智慧有余而仁义不足的典型. 张华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人,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 ...
-
激荡四百年:高允病逝高祐获得重用,李彪进安民之术全采纳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28篇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春,光禄大夫.咸阳公高允病逝,享年九十七岁.北魏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陪葬十分丰厚,自北魏建国以来,对活着或者死去官 ...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称帝干尽荒唐事,司马冏不服低首举义兵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9篇 将朝中的反对势力清扫一空后,司马伦的野心开始极度膨胀,甚至将篡位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 为了造势和蛊惑人心,司马伦让牙门赵奉诈传司马懿的神语,散布 ...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称帝,孙秀专擅朝政,司马冏首举义兵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9篇 将朝中的反对势力清扫一空后,司马伦将篡位一事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先让牙门赵奉诈传司马懿的神语,散布谣言称:"司马伦应当尽快入西宫即帝位. ...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使出连环计,借司马遹之死反杀贾南风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6篇 不过,率先站出来为司马遹讨公道的并非什么重臣,而是两个小人物,右卫督司马雅和常从督许超,他们都曾在东宫任职. 由此观之,司马遹并非十足的奸恶之徒 ...
-
激荡四百年:司马子如弥合高欢父子,王罴固守华州东魏撤军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62篇 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正月初一,元宝炬在长安西郊正式登基,追尊父亲元愉为文景皇帝,母亲杨氏为皇后. 正月初二,元宝炬以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 ...
-
激荡四百年:平定叛乱王统进徙戎论,贾南风图谋废黜司马遹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4篇 尽管西晋朝廷已到了病入膏肓之际,但还是有那么几个愿意干事.能干事的人,比如司空张华和中书令陈准. 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西晋朝廷终于派出了左积弩将 ...
-
激荡四百年:桓玄势如破竹攻破建康,司马元显惨败陈尸街头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41篇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二月,桓玄从江陵出发,朝建康进发. 其实,对于此次出兵,桓玄的心里并没底,常常想着退路.但一直走到寻阳,还是看不到朝廷 ...
-
激荡四百年:桓玄心存异志图谋篡位,司马元显一步错步步错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40篇 趁着孙恩之乱,朝廷无力干预,桓玄先后击败殷仲堪和杨佺期,基本恢复了桓温当年的地盘,他志得意满,想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 所以,桓玄一直在厉兵秣 ...
-
激荡四百年:贾南风设计陷害司马遹,群情激奋重启八王之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5篇 倚仗贾南风的势力,贾谧行事傲慢,即使在司马遹面前也是一副平起平坐的派头,司马遹为人刚强,看他越来越不顺眼,经常不鸟他. 太子詹事裴权劝谏司马遹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