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共情研究新突破,斯坦福大学团队发现传递疼痛和恐惧的两条特异性神经环路
相关推荐
-
Neuron杂志:研究者发现前额叶中调控社交恐惧的去抑制神经微环路
恐惧实际上是人和动物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正常反应,比如说当你危险的时候,恐惧会使你迅速逃离危险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是,非正常的恐惧,如社交恐惧可能是某种精神或心理疾病的结果.比如说,创伤后应激障碍(P ...
-
UCLA洪暐哲团队揭示社会行为奖赏性的神经机制
北京时间2021年4月5日晚23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洪暐哲(Weizhe Hong)教授团队(第一作者为胡荣峰博士)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 ...
-
Nature子刊:长期恐惧记忆消散的神经环路机制
严重创伤事件会在大脑中产生持久性.负性记忆,随后可能产生长期恐惧和与应激相关的疾病状态,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普通人群中PTSD的患病率为7%,但是在遭受严重创伤应激后这一患病率高达28% ...
-
Nat Neurosci:防御行为的神经环路调控新机制
在危险情况下,动物选择适当的防御行为是生存所必须的,其中包括主动和别动防御行为.基于巴甫洛夫恐惧条件反射实验,数十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鉴别与恐惧记忆的形成.再现和遗忘相关的神经过程.这样的研究偏重性就 ...
-
朱景宁课题组在强迫症和焦虑症共病的神经环路机制和潜在改善靶点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现代社会,紧张而充满压力的工作生活往往引发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和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s).60岁以下成年人中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约为3 ...
-
Cell子刊:长期无社交让雄性更暴力,雌性更远离社会,这个神经环路是“幕后推手”
青春期前后机体激素水平发生剧烈波动,此外该时期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青春期对应激较为敏感.目前多个临床前研究表明早期经历应激后动物在成年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因新冠疫情的爆发,抑郁症的发 ...
-
老鼠可以感受到同伴的疼痛,精神疾病或许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我不喜欢老鼠,总感觉它们和蟑螂,蚊子是一样的,传播疾病和恐慌.但我讨厌的仅仅是肥硕黝黑的家鼠,对于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则是充满尊敬.多少年来,它们牺牲了众多同伴,以娇小的身体推动着医学的进程. 这里稍微提 ...
-
快乐的经历促进学习?科学家发现过往经历重塑神经环路影响学习能力
在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习惯采用之前的经验来解决当下的事情.大脑中不同的神经环路编码不同场景下的记忆,这些记忆会在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再次被激活. 外侧下丘脑(LH)在情绪反应中主要发挥整合信息的作用,参与 ...
-
PNAS:浙大徐晗团队首次揭示基底前脑调控社交行为的环路机制
2021年2月10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晗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Basal forebrain mediates pr ...
-
段树民:脑科学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和身心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杭州网讯 12月18日-20日,2020网易未来大会在杭州盛大举行.大会以"洞觉 未见"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最强大脑,期盼以远见超越未见,去寻找打开未来的钥匙. 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