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三阳经之根详解
相关推荐
-
“根结”、“开合枢”、“根溜注入”与临床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原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 ...
-
标本根结
标本根结 特立独行的,经脉循行系统 反复阅读<灵枢> 前九篇的基础之上 笔者发现内经之中一套独立于 <灵枢·经脉>的经脉循行体系 几次文所要讲的标本根结循环系统 在逐渐发现了 ...
-
分部逆从
分部逆从: 皮部中的浮络 分为三阴三阳 有顺行 与逆行 的不同 脉道分为二 经脉和络脉 简称为经络 经是"纵丝" 直行的主线 络是网络 经络 的主要功能 为运行气血 例如: 水者 ...
-
朱燕中 | 三阳经的形成新解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
-
朱燕中 | 阴阳对峙互根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阴阳的对峙关系 阴阳的关系前面已经谈了很多,下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再谈一谈."阴在内,阳之守"是指阴在内部而且是阳的守候,也是说明阴在内是阳的根.前面提到的阴阳关系,主要是阴阳的转 ...
-
朱燕中 | 详解十二经络之终始和标本
终始 出处<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2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气厥论篇详解1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名方详解-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 ...
-
朱燕中 | 五腧穴流向为什么与十二经脉不同?
昨天 今天为大家分享来自朱燕中教授近期直播<走进"黄帝内经·灵枢": 浅谈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腧穴">中的精华内容,希望对中医经典感兴趣的你能有所收获 ...
-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朱燕中:如何高效学习中医不走弯路?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痹症怎么看?
一.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这三种邪气的性质各不同,风为阳邪,主开散,风邪袭人在外开卫气,在内瘀滞营阴,主要表现为汗出.发热等症状.这是风邪从外侵袭人体的特点.在内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