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从平凡到伟大的创作之路

说起我国古代文坛著名的诗人作家,相信大名鼎鼎的北宋才子苏轼总有一席之地,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那惊人的才华一直到现在都作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多方面的榜样,而为后世的人们景仰着。

而在早前的学生课程大纲调整中,还出现了'学生没有读苏东坡,灵魂就会干涸'的声音。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毕竟我们在学生时代,接触苏轼的诗词歌赋无外乎《记承天寺夜游》和《赤壁赋》,以及《水调歌头》。

如果说三篇文章就能充实学生的灵魂,确实有些夸张,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苏轼的作品对后代人的影响力。

如果先撇开苏轼到底能不能拯救天下学子的灵魂问题不谈,我们大概还会有一个疑问: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到底在哪?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是能从他的作品中窥知一二的。

谈到苏东坡的作品不可忽视的是他在宋词方面的成就,尤其是对于超旷词风的开拓,如果以苏东坡的词作来说,他一生的创作路程大概能依他的任官地点,分别为杭州、密徐湖、黄州以及黄州以后四个时期。

在这四个时期中,苏东坡在不断的失意之中努力寻找着生命的出口,下面就以密徐湖时期和黄州时期,来呈现苏东坡生命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以及他从平凡到不平凡的创作之路。

不断拉扯的密徐湖时期

天资聪颖的东坡年纪轻轻就来到了京城任官,但却因为受不了党争的烦扰请求外派到了杭州,杭州的生活从苏轼的一生中来看还算是舒适的,也因此这时的苏东坡和众多文人一样写着符合词体'婉约柔美'风格的作品,可以说还尚未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后来,到了熙宁七年,东坡为了与在齐州任官的弟弟苏辙近一点,请求到密州担任太守,然而没想到因为事务繁忙以及两州之间高耸的泰山,让东坡与弟弟时常联络的愿望终究还是泡汤了,离开了舒适的杭州,加上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促使了可以说是东坡词中最广为人知的名作的诞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首家喻户晓的作品中,其实隐含着苏东坡在感伤之心和提振之心之间的拉扯,从一开始对于'明月几时有'的发问以及想要乘风归去的心意,其实是传达了苏东坡想远离纷扰的尘世,隐居到心中的那片'天上宫阙'。

在那里时间不会流动,也就不会有各种悲欢离合,但这种不如归去的感伤又随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被提振之心拉了起来,苏东坡提醒着自己,若是真的到了没有悲欢离合的世界,人与人之间那最珍贵最令人动容的情谊也将不复存在,的确,若是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永恒的,那还有什么会是珍贵的呢?

然而,虽然人世间较天上好,终究还是会为了离别、失意而感到痛苦,面对这样的悲伤,东坡也只能告诉自己'不应有恨',并努力振作起来,虽然人的祸福难测,但只要平安,就算相隔千里也能够共同拥有同一片月光。

读完整首作品仿佛能看到苏东坡在月光明亮的夜晚独自望月,一边想着'啊!弟弟呀!你现在也和我看着同一颗月亮吧,这样一来似乎我们的距离也就没那么远了。'也能看出苏东坡正经历着创作路上拉扯的时期,感伤和提振的句子不断交错,就像一只努力想从蛹中挣脱的蝴蝶。

急转直下却豁然开朗的黄州时期

到了此时,东坡已是经历过乌台诗案后出狱,但纵使面临此等逆境,东坡依旧在越来越困难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属于他的超旷风格,然而这辛苦的路程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约元丰五年春天的一场大雨,将当时务农维生的东坡打入了情绪的谷底。

《寒食雨二首之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一场大雨也许并不算是太大的逆境—尤其跟东坡先前的经历相比,但却使得东坡失足坠落心境上的深渊,自认为人生走到了穷途末路,如同槁木死灰一般没有希望。

不过,也许是人们常说的否极泰来,或者更应该说是苏东坡那有如弹跳球般具有极大韧性和弹性的人格,让他在跌落深渊后,能够再次的跳起,并跳得更高。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鞵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首作品中,尽管一样遇到了风雨,东坡的心态却已经从槁木死灰中走出,能够自信地说出'谁怕!',在人生的道路上蓦然回首,看见的是先前岁月中经历的点点滴滴,有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有生活上的各种相聚与离别。

而这些过去的欢乐与悲伤,在此时的苏东坡眼中,已经再也不能影响他,而是化作了一片不是放晴也不是下雨的天空,所有的愁绪也都归于平静。

在历经人生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心境上的大起大落之后,苏东坡终于能够破茧而出,长出了属于他自己,名为超旷的翅膀,并且自由自在的飞行。

于是我们能够得知,苏东坡的超旷风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事实上他起先也和众多失意文人一样,借着词作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在人生的道路上也会迷茫和绝望。

但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在不断走下坡的人生过程中,心境上反而逐渐地往上爬,最终开拓出了属于自己也属于词史上无可替代的新境界,给了后代的人们一个全新的视野。

如果没有好好的结合东坡的生命历程与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受到其中的伟大与令人感动的地方的。

如果要说东坡有什么地方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充实或升华,我想正是他本人花费一生所踏出的这条由平凡到伟大的道路吧!

(0)

相关推荐

  • 苏轼在北宋时期有多火?东坡半夜写首词,第二天就尽人皆知,吓坏太守

    苏轼的文学作品,经历了近千年的传承,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当年苏轼还是一个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跟着父亲进京赶考的时候,就凭着一篇文章,惊动了大文学家欧阳修,这位老先生直言自己应该"老夫当 ...

  • 李双阳||​穿越东坡

    穿 越 东 坡 文/李双阳 9月24日,在李啸院长的带领下,江苏省书法院一行前往首都北京参观学习.到达北京的第一站便是琉璃厂西街.撑着伞漫步在似有似无的小雨中,驻足中国书店与荣宝斋,没有比寻得心仪的书 ...

  • 每个热爱宋朝的人,都应该为他留一排书架

    有了苏东坡,我们才能 在雄心壮志时,说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在纵情遐想时,说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身处逆 ...

  • 唐宋八大家:8种人生,8种高度,8种智慧

    唐宋八大家,他们个个饱经沧桑,几度沉浮,但不羁归不羁,狂放归狂放,玩世也好不恭也好,他们各自都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韩愈:读书,写字,保持节操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 ...

  • 唐朝历史人物——柳宗元(唐宋八大家,唐朝诗人)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 ...

  • 宋朝历史人物——苏辙(唐宋八大家)

    苏辙(1039-1112) 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六年,又与苏 ...

  • 宋朝历史人物——苏洵(唐宋八大家)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 ...

  • 宋朝历史人物——曾巩(唐宋八大家,南丰七曾)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 ...

  • 思维导图解读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

  • “唐宋八大家”名言,八种高度八大智慧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他们八人经历,个个饱经沧桑,几度沉浮,但他们各自才高八斗.八种高度,八大智慧.1.韩愈:读书,写字,是为了保持节操 古之君 ...

  • 写出了《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不是唐宋八大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写出这样千古名句的范仲淹,为何进不了唐宋八大家,他到底输在哪里? 我也纳闷,唐宋两朝,文武全才的臣子并不少,可是,影响力能够持续到现代的人,可就 ...

  • 唐宋八大家C位:韩愈

    唐宋八大家C位: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