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道光和咸丰
相关推荐
-
本来该被灭族的家庭,却走出了一个美女,被咸丰宠爱一时
咸丰二年,在宫廷的选秀之中,有一位女子的入选,却引得了相当多的争议.其实,在这一年的秀女中,有不少很知名的人,其中包括咸丰的皇后慈安,非常得宠的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更有后来执掌中国近五十年的慈禧太后. ...
-
穿越时空记者独家专访:恭亲王。看前方发来的报道。
恭亲王奕䜣,道光皇帝的六儿子,文韬武略,大家送了个外号"鬼子六". 他是当年皇位的最佳继承者,可是历史是无常的,当年的道光皇帝一道诏书,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清朝的命运.后来在 ...
-
鲜为人知的曾国藩第二故居黄金堂
黄金堂是曾国藩家族在白玉堂以外兴建的第一处宅院,也是当曾国藩征战在外时,他的夫人孩子居住了十余年的地方.今天,曾国藩的出生地白玉堂和"乡间侯府"富厚堂已是广为人知,相对而言,黄金堂 ...
-
陈平民 |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徽学研究)
王茂荫五次南回省亲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7 歙县南乡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王茂荫当了京官,曾多次回乡省亲,'跪到石壁,哭到义成',是个大孝子."从王茂荫考中 ...
-
咸丰20岁继位,正当壮年的31岁离世,为何只有短短11年皇帝命?
1861年,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31岁的咸丰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这是一位想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是一个穷途末路的皇帝,内忧外患不断,尽了最大努力依旧无力回天. 如今,北京还在英法联军手里,南方的& ...
-
【正气文化】短篇小说︱祖 父︱文益思
天下文氏一家亲 wsyjq8 亲们,无论您身在世界哪个位置,您只要点击上面蓝色字体 "天下文氏一家亲" 关注,即能加入咱们这个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分享最新资讯.弘扬中华美德.传承优 ...
-
公元1850年2月,北京城春寒料峭,当了...
公元1850年2月,北京城春寒料峭,当了三十年皇帝的道光死了,死时68岁.可临死前,道光留下了一封遗旨,这遗旨却难坏了他儿子咸丰和诸位大臣,最后,当时还是礼部侍郎曾国藩跳出来,帮咸丰出了个主意.#中国 ...
-
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关系复杂不复杂呢?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其实这个问题看起来复杂,但是仔细捋一捋还是很好弄明白的.先看一下图. 首先说一下简单的,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因为生下载淳(也就是同治帝),母以子为贵,后来咸丰 ...
-
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之间有什么关系?
慈禧太后与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 咸丰帝是慈禧的丈夫,而同治帝是他们二人生的儿子,道光帝是咸丰帝的父亲,所以慈禧是道光帝的儿媳妇,道光帝是慈禧的老公公. 比较复杂的是慈禧太后与光绪 ...
-
道光与咸丰瓷器款识特征
一.道光时期款识特征 道光官窑款识与嘉靖时体式基本相同,多用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落款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 ...
-
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是什么关系看后大吃一惊
首先慈禧是咸丰的妻子,也就是咸丰是慈禧的丈夫,当然那时慈禧还是以后统治清朝半个世纪的老佛爷,而只是一个贵妃,号"懿贵妃".而咸丰是道光的第四个儿子,那慈禧自然就是道光的儿媳妇,道光 ...
-
慈禧同志与道光、咸丰等关系
爱新觉罗·旻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光帝.他是嘉庆帝的第二个儿子,道光帝在位正是清朝内忧外患之时,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使得清朝的大国天朝梦破灭,从而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 ...
-
她13岁嫁大30岁的道光,一生顺风顺水,死后儿子却被咸丰罢免职务
她13岁嫁大30岁的道光,一生顺风顺水,死后儿子却被咸丰罢免职务 文 | 韦爵爷 孝静成皇后原本是刑部侍郎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嘉庆年间,年仅十三岁时就入宫给比自己大了将近三十岁的道光皇帝做妃子 ...
-
道光留下遗诏死后不入太庙,但不入太庙又是不孝,咸丰如何抉择?
自古以来,孝敬父母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也受汉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孝道.但在清朝咸丰帝继位时,却因孝道碰见了一件棘手的事. 道光皇帝 道光帝为何不想入太庙? 原来道光皇 ...
-
道光皇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强悍的恭亲王鬼子六.而是传位咸丰
道光皇帝为什么不传位给强悍的恭亲王鬼子六.而是传位咸丰 原创2021-07-01 10:55·川小控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道光皇帝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这一点从任命林则徐虎门禁烟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是一 ...
-
咸丰帝仅是四皇子,生母又离奇早逝,为何道光还会传位于他?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汉族王朝的皇位传承,一般是"嫡长子继承制"或"兄终弟及制",往往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看似呆板,不一定选出最优秀的皇帝继承人,但却最大程度保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