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徐卫祥的短篇小说《一天一考》

一天一考  

据报道:xx为了发家致富,圈了一块荒山养鸡。把鸡圈养一段时间后,xx想尽快出栏,每天惦记着,都要把鸡拿来称一称。鸡本想睡睡觉,长长肉,结果睡得不安宁,个个骨瘦如柴,他急得六神无主。恰在此时,县里举行“鸡的选美大赛”,以瘦为美,他的鸡一举夺得冠军,鸡圈荣获“冠军鸡圈”。于是,外商纷至沓来,一鸡难求。
县政府请来专家,类比于“光环效应”,专家将其总结为“称鸡效应”。即每天称鸡,鸡变瘦了,但变美了,养鸡致富了。
“称鸡效应”迅速在全县推广应用。机关每天上班打卡,办事的效率提高了;工厂产品每天检测,商品的质量保证了;招商人员每天安排任务,县域经济发达了。
看到全县应用“称鸡效应”后,各行各业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教育局石局长坐不住了,火速召开干部会议,落实“称鸡效应”,最后形成决定——全县中小学“一天一考”。
石局长,是一个不惧困难的人,像大西洋鲑鱼每年都要逆流而上。大学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他没有怨天尤人,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农村小孩的命运。其间,参加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脱颖而出,荣获省一等奖,被县重点高中一中挖走。到县一中,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一举夺得市理科状元,一炮而红。之后任级长、主任、校长、副局长,今年提拔为正局长。在这次全县应用“称鸡效应”活动中,他不甘于落后。
“一天一考”具体措施是:每天下午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把其中一列课桌拉到教室外,教室内课桌拉开,进行考试,一天考一科。第二天将成绩通过班级Q群反馈给家长,为了执行教育部不准排名的规定,公布分数时,隐去姓名,只留学号。
决定下达后,各校雷厉风行。夕阳西下,全县中小学蔚为壮观:第八节课一下,楼上楼下劈里啪啦,每个教室都在拉开课桌。第九节课,走廊上课桌连着课桌,像一列没有开动的玩具火车,一节连一节。余辉映照着走廊上孩子的脸,紧张而又红彤,监考老师背着手踱着步,在教室内外来回走动,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每处的动静。远处稻花的香味混合着泥土的气息,一阵一阵随着晚风轻轻地从室外飘进室内。
记者凭借自己敏感的职业嗅觉——这也许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到访学校,看到教室内学生个个目光有神,生怕听漏一个知识点;看到办公室内教师个个正在专注出题,哪个都不愿在每天的考试中落后。师生的紧张忙碌,记者留下了一个个特写镜头。
他走出校门,看到一个老农牵着一头黄牛,悠闲地走在乡间的田埂上。记者上前,指着不远处的学校,恭敬地问:“大爷,您看现在学校每天下午考试好不好啊?”大爷赶忙回应说:“好呀,好呀!就像这头牛,你不扬起鞭子,甚至抽它几鞭,它哪会乖乖地耕地呢?”记者想,大爷话糙理不糙,每天的考试不是扬鞭吗?只有每天考,学生才肯学,才能学得好呀!
老大爷补充道:“我孙子就在这所学校,这样孙子就有希望了!”大爷抬了抬头,深情地朝学校望去,夕阳染红了一面面校墙,整个学校像披了一件红装。老大爷眼角荡漾着笑意,仿佛看到孙子跃过了龙门,到了一个大都市,晚霞下正陪着他散步呢。
记者把教室内学生听课专注的眼神,教师在办公室忙碌的身影,以及老农在夕阳的背景下,扬起鞭貌似驱赶黄牛的场景,配上文字,发表在了市报的头版头条。
“一天一考”实施一段时间后,学校的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犹如江面,看上去风平浪静,水底下也许暗流涌动。
一所初中,英语老师正在上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踊跃举手,老师说:“我点学号回答吧。”老师刚一说完,同学齐声喊:“二五、二五。”同学喊时,个个脸上露出诡异的笑容。老师说:“二十五号回答。”二十五号傻傻地站了起来,一言不发。老师感觉不对劲,事后问课代表:“同学们为什么喊二十五号回答呀?”“老师您可不知道,每个星期不是考英语吗?我们是知道每个同学学号的,二十五号同学时常考二十五分,于是,同学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二五。有的甚至直接喊他二百五。”“开始的时候,他有反感,还跟一个喊他二百五的男同学打了一架,后来,喊的人多,他也就满不在乎了。”课代表跟老师解释着。“你们不应该这样叫他,这样多刺伤人家的自尊心啊!”英语老师恳切地说。
在另一所学校,一天考完数学,一个女生来到办公室,一见到班主任就号啕大哭,班主任吓一跳,急忙安慰她:“别哭,别哭!有话慢慢说,还有我呢!”原来,她拿到数学试卷后,看到有几道题不会做,眼睛一下子黑了,要不是监考老师的一声咳嗽,她还不知道眼睛会黑多久。她紧赶慢赶,最后一题还是未动一笔。班主任安慰道:“别伤心,考试有时难有时容易。这次数学考得难,刚才数学课代表说,他还有两题未做呢。”她似乎释怀了,看到她离去的背影,班主任顿感忧心:她成绩好,好胜心强,天天考,心里能承受得了吗?
石局长,从教育一线一步步走来,深知教育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对学生的管理重在爱和关怀。我们的“一天一考”是模仿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对教育行得通吗?他一直心存疑虑。
三个月后,石局长决定微服私访。他来到了记者采访的学校,只见教室内,后几排学生有的在睡觉,有的是用手撑着脑袋强打着精神。连走几个教室都这样。
他遇到了那位老农,石局长问老农:“老人家,现在孩子怎么那么爱睡觉啊?”老农说:“强壮的黄牛,你每天让它耕地,也有累垮的时候。我们农民啊,白天牛劳累了,晚上让它休息。农忙时牛做苦了,农闲时让它休养。”是啊,每天考,天天紧张,学生总有累垮的时候。局长感叹:真理在民间啊!
接着,老农忧心忡忡地说:“我孙子,开始时,一到家就学习,我们把声音弄大了一点,就不高兴。而今,催他学习都不学,还不想上学呢。”看到映照在学校的那片夕阳,老农的眼角布满了迷茫和担忧。
石局长进一步了解到,实施“一天一考”三个月后,学生出现了“三多”现象:上课睡觉的多了——成绩好的学得晚睡觉,成绩差的不想学睡觉。考试舞弊的多了——学习好的怕考差舞弊,学习差想考好舞弊。心理疾病的多了——考试压力大,天天考压力就更大。
石局长到另一所学校,听到一件事更使他震惊:有一次“一天一考”,监考老师发完试卷后,走动了一下,然后趴到了讲台上,一直都没有动,而学生却在平静地做题。交卷时,老师还是未动,学生一个个悄悄地交了试卷,有个学生看到老师口吐白沫,竟然也无动于衷。幸好有位老师路过,见到不对劲,将这位老师及时送往医院,才挽回一条性命,但落得了一个半身不遂的残疾。局长想,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难道造就的是一批冷血动物吗?
石局长微访完“一天一考”,心里像刚烧开的沸水,一朵一朵向上翻滚。他返回教育局,刚坐下,门卫送来一封信,局长拆开信,看是一个学生写来的。
尊敬的局长伯伯:
您好!
请原谅我冒昧给您写信,打搅了!
教育局借用“称鸡效应”,在学校实行“一天一考”,利用考试这个外在的力量,促使我们热爱学习,刻苦学习,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跃入龙门,用知识改变命运,谢谢你们为我们的前途着想!
考试对每个学生来说是有压力的。每天我们既要听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又要复习第二天考试的内容,这样就学得很晚,想争得好名次的同学就学得更晚,那么第二天哪有精神听课呢?听课效果就差,结果考不好,我们每天处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中。
每天在QQ群公布班级成绩,虽然只留有学号,隐去了姓名。事实上,每个同学,每个家长都知道其他同学的学号,这样也就知道了名次。考得好时,家长高兴,给我们弄些好吃的;考得差时,可能是一番责怪,甚至是一顿臭骂。长期考得差的那几个同学,还会遭到其他同学的讥笑和嘲讽。说是考试不排名,这样公布成绩不是掩耳盗铃,穿着皇帝的新装吗?
局长伯伯,您想想,“一天一考”,每天公布成绩,我们每天诚惶诚恐,焦躁不安,怎么能安下心来去听讲,去复习,去探索知识呢?小树长年受到风吹,可能夭折;花朵每天都是雨淋,可能凋谢。我想您也是参加过无数次考试的人,设身处地替我们想想吧!
“一天一考”学生
看完孩子的信,石局长仰靠在椅子上,心里像一枚枚针扎着,隐隐作痛——孩子到学校来,是学生,不是“考生”,不是考试机器啊!自己高考前的那一幕浮现在眼前:高考那年,他只比这些初中生大两三岁。高考前的一学期,每天都有考试。当考得差时,心里非常难过,家里和学校要求高,不允许有失误,压力很大。时间长了,心里焦虑不安,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只好强迫自己学。那时住在父亲单位,住在木板楼的二楼,一楼住的是一位老者,喜欢听收音机。只要听到收音机的声音,我就用脚猛蹬地板,弄得父亲十分难堪。现在想起来,那时也许患上了心理疾病。
想到这里,石局长迅速召集局干部会议,做出三条决定,并立即执行。
(一)立即取消“一天一考”,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未两次考试。
(二)每单元学完后要进行单元检测,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但检测只改对错,不打分数。
(三)向内涵要质量。每个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新决定实施后,石局长到校考察,在田埂上又碰到了那位老农,两人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了看学校,夕阳下,校园又披上了红装,走廊上一排排课桌的壮观场景不见了,见到的是教室外热闹的景象:有的踢足球,左冲右突;有的打篮球,你抢我夺;有的在跑步,有的在嬉戏……老农想到最近自己的孙子脸上有了笑容,学习又主动了,眼角那道深深的皱纹往两边一拉,嘴角往上一扬,竟笑出声来,石局长跟着也笑出声来。
“喂,石局长,你好!”石局长突然接到市教育局陈科长的电话。
“陈科长,你好!”
“今年是市教育质量年,你们'一天一考’的形式很好,我也在市报头版头条看到了。市教育局非常认可这种抓教育质量的方式,决定在你们那里召开一个现场观摩学习大会。”
“……啊……这样……”石局长不知如何回答。
“不必谦让,就这样定了,下周星期四。”陈科长不容石局长迟疑,时间都确定了。
石局长收起电话,笑容也跟着收了起来。此时,看见夕阳已经钻进了后山,留下一缕浅红色的尾巴,他霎时感觉有些落寞和寒意。近处,树叶映着幽幽的光亮,忽听“咕——咕咕”,只见一只小鸟张开双翅,一挫身,向那一缕红色追去。

徐卫祥,1964年5月出生,原任教黄石十五中,现深圳市高级中学数学教师,出版著作有《教者当自强》和《我的多彩课堂》。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0)

相关推荐

  • 曹王联中:永不褪色的印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8月底,开学季.这几天,看到生活区的孩子们去上学,我想起了自己的中学母校--曹王联中. 每逢回老家,我都会专门去瞧瞧母校"遗址",在校门口驻 ...

  • 禁止教师公布学生成绩排名?退休老教师有话说!

    这篇文章的起源,其实是前段时间微博上的一个和老师学生相关的热搜#学生成绩排名应该公开吗#,好教师原创作者@碧峰老师看到后有感而发: 其中,对于教师合理发布信息的约定中,提出教师要有强烈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

  • 长篇连载 | 我的大学(81)

                              81 1月9日进行<教育学>考试,有生以来未见过如此的考法.考卷发下来后,刘鼎源老师就坐在讲台上监试.刘老师是大块头,脸比较黑,两颊肌肉 ...

  • 古蔺二中记忆 | 娑婆树下

    娑婆树下 刘衍琴 古蔺二中教学大楼前那棵枝繁叶茂绿荫蔽日的硕大的娑婆树,主干三人才能合抱.可爱的娑婆树啊,您默默地无怨无悔地注视着全校师生,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目睹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见证了学校的变迁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短篇小说《海风轻轻吹》

    海风轻轻吹   傍晚,美丽的滨海城市,渐渐地安静了下来,海风在轻轻地吹.   李亦凡,梳着一个马尾辫,明亮的双眸扑闪扑闪的.浅浅的笑容,像微风吹拂水面轻轻荡漾:脆脆的声音,像银铃碰银铃一样的好听.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随笔《在同学小孩婚礼上的讲话》

    在同学小孩婚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来宾: 我是xx的同学,很荣幸受邀在他儿子的婚礼上发言,谢谢老同学! 今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也是一个感恩的日子!首先我要感恩各位长辈,你们的言传身教,成就了同学儿子的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随笔《火车》

    火车 "姨爹.姨爹,火车来啦,火车来啦."假期,我内妹的小孩到我家,每天都要我带他去看"火车".事实上,看的是地铁,在我小区旁,深圳地铁四号线,从地底钻了出来, ...

  • [黄石文坛]徐卫祥怀念董方博老师的随笔《忘不了那个眼神》

    忘不了那个眼神   --怀念董方博老师 董方博老师,我最忘不了的是他那个眼神:关切.慈祥.坚定.   我以前并不认识他,只知道参加市里的论文.讲课比赛时,评委中总有董方博老师的名字.   真正认识董老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随笔《数学与语文》

    数学与语文   数学和语文,一理一文,在大人世界里有时互不相干:而在孩子学习中,两门功课都很重要.很多同学偏科也主要是以此两科为分界.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他提倡"文科要通理,理科要通文&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随笔《在外过年》

    在外过年   今年是第二次在外地过年,生而至今的第二次.   在外地过年,心还是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那顿年饭.   家乡年饭的仪式是十分庄重的.   吃饭之前先祭祖.在我们村,每家都有一个木制的长方形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随笔《老马的一天》

    老马的一天   老马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他心里坦荡,成天笑呵呵的.二十年前他就评上高级职称了,懒得去管现在在哪一档.他出过书,好心人对他说:"有条件,争取再上一个等级吧."他淡淡一 ...

  • [黄石文坛]徐卫祥的随笔《未了的情》

    未了的情   一 开学的第二天,有三个女生来到我新搬的办公室.   "徐老师--您--"话还没有说完,呜呜咽咽哭了起来."别--别--赶快吃坚果."以前她仨到我 ...

  • [黄石文坛] 徐文英的随笔《难忘的5月12日》

    难忘的5月12日 "滴答滴,答滴答,时针在不停的转动--",平凡的日子不在于过了多少天,而在于你记住了哪一天,记住的这一天就是不平凡.渐渐来临的5月12日,让我又一次心血来潮.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