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丨雨水时节调养脾胃

YU SHUI

2021.02.18

“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1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330°;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2

雨水养生

调养脾胃

雨水后天气转暖,风多物燥,早晚较冷,饮食上应少酸多甜,可选择百合、山药、荸荠等。

春月宜喝粥,建议用百合、芡实、莲子、山药煮粥以健脾利湿;还要多吃绿叶菜、甘蔗等多汁蔬果来润养胃气。

在精神调摄方面要静心寡欲、不妄作劳,以养元气。生活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这样可帮助脾胃协调,可促进和调节机体新陈代谢,保证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

饮食均衡

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保持五味不偏,慎吃辛辣、油腻食品,不喝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春捂防寒

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老人小孩要“春捂”,预防“倒春寒”。

要将保暖的重心放在下身上。腿脚的保暖工作做好了,才能防止春季疾病的入侵。

与其上身穿厚厚的大衣,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把下身衣服减得太多。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洗完头要及时吹干。

提阳气

此时养生应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

① 每日上午10时前后及晚上睡前可按摩腹部来提升阳气。仰卧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在肚皮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200次左右。

可强壮脾、胃、肠,提高消化系统功能,又可排除脾胃湿毒,腹部保暖,提高睡眠质量。

② 口漱吞津也有助养阳。

用舌体搅拌口腔,产生唾液后慢咽,每日36次即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