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环评,一个五味杂陈的职业

小编按:本文为一位读者从事环评工作的有感而发,他从IT勇敢的跳到环评,并在行业拼搏奋斗,从自我怀疑到站稳脚跟,个中滋味五味杂陈,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文 | 大魔王

一个偶然的机会初入环评行业,到目前为止,算是第6个年头了。回忆整个过程,其中酸甜苦辣咸,各种味道,五味杂陈。

虽然大学学习的是环境工程,但环境影响评价只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课程,再加上多年未触碰环保领域(毕业后干了多年的C++程序员),刚入环评行业时,简直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连什么是质量标准、排放标准都不清楚,更别说最初级的Screen3的估算模式预测。

当时也没有人带,想跟同事请教时,因都有项目在手,一句话“自己看导则”便把我怼回去。那时便有一种强烈的好胜心,感觉必须凭借自己独立完成一个报告表。于是,便加入各种环评新人群,问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问题。

很多的群友还是很热心的教我如何做或者如何获取资料,再加上总部的总工不厌其烦的给我同一个报告表进行批注(依稀记得当时总工给我第一次批注报告时说,你这个要做物料平衡、水平衡,文本格式太难看、错别字太多等一系列,还要申请总量。啊。。。什么鬼?完全是打击了我脆弱的心。。。),死磨难缠的,耗时1个多月总算是完成了第一个报告表。

当历时1个多月写不出一个合格的报告表,压力、情绪、怀疑人生等等接踵而来,当时的一个想法就是:不想写了,继续去写程序,但客观上又不允许,毕竟才没多久,大义凛然的从帝都某IT企业辞职,难道要灰溜溜的再回去?其中的苦和累,真是难以形容,颇有少年不知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意味。

幸好通过努力,学会了看报告,“抄”报告,差不多经历了6个多月的磨合时间,慢慢的开始对环评熟悉起来,懂得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却更意识到自己所懂得,简直连沧海一粟都不到。

这种感觉的到来,是第一次写报告书,是的,报告书!

但不是大家入行的简单的房地产报告书,是一个工业项目,鞭炮再生纸项目。报告编制的痛苦过程在此不表,且说评审会的时候专家给我的那一条条“齁咸齁咸”的意见。不等PPT汇报完毕,专家就开始质疑:这些设备的产能与立项产能不匹配,水怎么可能做到零排放,物料不平衡、水不平衡、工艺流程及产排污点不清洗、未说明相关环保措施的详细收集方式、旁边的水塘是谁家的、干什么用的(总部总工未看现场,当地开会前专家一起看现场)等等一些列问题,这些问题就犹如一盘贼咸贼咸的咸菜,专家使劲往嘴里塞,但我却无法下咽。这些问题的提出简直就是全面否定报告、一无是处。。。。。。

项目最终的结果是“项目是个好项目,原则上通过评审,要发各个专家再复核”。咸,谁家的白开水也这么咸吗?。。。。。。

接下来完善报告,提交到评估中心。评估中心主任是个女的,负责审核报告,出具评估意见。前前后后修改报告不下10次,复核稿真是一会儿说没修改到位,一会儿又冒出新的想法(内容就不说了,言语犀利、脏话连篇,甚至把你的三观全毁),太折腾、太辣眼睛。经过1个多月的修改,估计ta也烦了,还是出了评估意见。拿到评估意见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很开心的,但却又是另一番滋味,或许从IT转让EIA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小编按: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应该感谢有这么一位陌生人帮助提升水平)。

到了审批处,递交报批稿,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愉快的,很快就拿到批复,感受到了一些欣慰,颇有一丝成就感,毕竟总部总工和我说,一个人假如没有独立完成一个报告书,都不算入行。

我在想,经历1年左右的时间,我应该算是入行了吧?!

现在回头看,细数这些年来写的报告书,大约也有30个左右吧,项目范围也从简单的轻工、道路、采矿项目、再到复杂的如生活垃圾发电、危废处理项目,全部100%通过专家评审,也获得了一些专家会上的表扬。

同时也要感谢“环安”的技术人员对我的帮助,让我可以很好地完成噪声、大气等预测,毕竟有些事情没有经历过,就会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坎。

写了以上那么多,真的想说:环评,是一个交叉综合性的行业。有人会说,写环评不就是“抄”吗?难道还自己创新写啊?。。。。。其实这句话对,但不完全对。正是因为环评交叉综合,环评人员不可能完全清楚各行各业的生产工艺,那就必然要“抄”,但要会抄,与项目内容一致,不能把别人错的、不相关的内容也抄上去。正所谓(小)日本的卡西欧那句话:“模仿+改良=创新”。

以上即为本人多年从业的体会,其中之五味杂陈,愿与各位共勉。

益环境:分享环保工作点滴,解读环保业界信息,一生一世益环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