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养生方法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

“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

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

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所以说,2021年“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为10天;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为20天;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为10天。

众所周知,如果三伏天过不好,就很容易生病,在人体内留下病根,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等。

所以,想要身体好,三伏天需要做好预防是很重要的“防”主要是从防寒防暑防湿三个方面着手

防寒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喝水不要太快:夏天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防止血容量突然增加给心脏造成负担,每次只喝100~150毫升即可,不要贪凉。

三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防暑

 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因此,大家平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避免太阳直接暴晒,赤膊烈日下工作,容易灼伤皮肤,也容易中暑。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降温。

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

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