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华东(十七):战略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上)

引言:

济南战役的枪炮声尚未停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己经在考虑下一场战役了。

国民党增援济南的邱清泉兵团、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担心粟裕的“围点打援”一直畏缩不前,使华野布置的18万人的打援、阻援战场不战而胜,此时的济南城己是华野的“囊中之物。”

“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

1948年9月24日,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粟裕便向中央军委上报了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如果敌人不来增援或者来援被阻,则进行第二步作战,以3个纵队攻占海州、连云港。”

粟裕决心在济南战役结束后,立即挥师南下,直扑两淮(淮阴和淮安)及海州地区,发起“淮海战役”(取两淮的“淮”字和海州的“海”字,“淮海战役”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歼灭驻防在此的黄百韬第七兵团、李延年第九绥靖区等部队。

1948年9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复电华野和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陈毅等领导人:

“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筹划了战役的三个阶段:

1.歼灭黄百韬兵团于新安、运河之线;

2.歼灭两淮、高邮、宝安地区之敌,为第二个作战;

3.歼灭海州、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为第三个作战。

此后,在毛泽东和粟裕的往返电报中,把战役范围定在徐州以东的苏北地区,打击对象主要是黄百韬兵团。

这个计划被军史上称之为“小淮海”作战计划。

中央军委与华野、中野反复商讨后,10月11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消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韩庄、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第二阶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

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方针》后,粟裕连续召开高级将领参加的作战会议,命令华野各纵队,进行大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1948年10月23日,粟裕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身份署名,签发淮海战役预备命令:

一、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求歼徐州外围的冯治安一部或大部;

二、看情况的发展,攻占两淮、高宝及新海,或者再打掉前来增援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大部或一部;

三、西进津浦,南逼长江,打烂蒋介石的华中防御体系。

华东野战军集中华野全军16个纵队(含中野王秉璋11纵)38万人马,分四路进兵:

一、东路:由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2纵、中野11纵、12纵队共3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的25军,阻止其向新安镇退却,同时以一部首先切断黄百韬向海州、连云港东逃之路;

二、中路: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直接指挥1、4、6、8、9纵、鲁中纵队、炮兵纵队共7个纵队,兵分五路,向黄百韬兵团驻地进击,并同华野11纵、江淮独立旅等部,实施南北对进,突击包围黄百韬;

三、西路: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许世友因病未能参加,后改为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7、10、13纵,切断黄百韬兵团西逃的去路;

四、徐州西北一路,为3纵、两广纵队、冀鲁豫独立旅,配合陈毅、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向徐州以西进攻,力求拖住孙元良不能东援,并胁迫邱清泉不敢东援,以保证东线主力包围、歼灭黄百韬兵团。

1948年11月4日,粟裕下达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命令各部于11月6日夜由集结地出发,11月8日晚统一发起战役。

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

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曾建议蒋介石集中兵力,组建强大的机动兵团,吸引共军攻击某一城市久攻不下,待其攻击顿挫时,出动机动兵团与之决战。

济南被华野攻克后,杜聿明考虑要扭转国民党军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主动出击。

杜聿明认为,以国民党军的武器优势,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寻找华野主力决战。

9月下旬,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制订了一个主动出击的《对山东共军(华野)攻击计划》:趁中原华野、中野分离较远之际,以白崇禧的华中“剿总”牵制中原地区的中野,以徐州“剿总”主力采取奇袭战术,长驱直入攻击山东的华野,收复泰安、济南。

10月2日,蒋介石批准了杜聿明的作战计划。

10月7日,杜聿明在徐州召集邱清泉、黄百韬、李弥等开会,进行作战部署,并决定10月15日开始行动。

然而,10月15日早晨,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发起的辽沈战役,使东北战事告急,蒋介石急调杜聿明前往东北解围“救火”。

杜聿明主动出击的作战计划便被搁浅了。

直到华野发起淮海战役,国民党军一直没有主动出击。

10月22日,国民党南京国防部召开军事会议,分析华野的军事行动。在军事会议上,国民党大多数将领认为:共军可能会进攻徐州,或进攻蚌埠进逼江淮,坚持“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方针,决定徐州“剿总”放弃陇海线上郑州、开封等大城市,集中重兵集团于徐州外围,对华东共军采取“攻势防御”。

在此基础上,国民党南京国防部制订了《徐蚌会战计划》

蒋介石批准了《徐蚌会战计划》,并指定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徐州两个“剿总”的部队,调黄维兵团东进,策应徐州国民党军的行动。

10月下旬,南京国防部开始调整徐州方面的部署,将郑州的孙元良的十六兵团调往涡阳、蒙城地区;邱清泉第二兵团调到砀山地区;黄百韬第七兵团在运河以东的新安镇;李弥的十三兵团在运河以西的曹八集;台儿庄、贾汪是冯治安的第3绥靖区部队;海州是李延年的第9绥靖区部队。此外,命令驻确山的黄维十二兵团出周口,策应徐州方面作战。

国民党军在徐州方面是沿陇海铁路摆了个号称“常山之蛇的”一字长蛇阵,意图是依托坚固据点,可以及时调动,进可攻,退可守。

国民党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却放了蒋介石的鸽子,拒不接任到徐州指挥作战。

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早年以能战著称,与顾祝同、卫立煌、陈诚和蒋鼎文并为“五虎上将”,而今已经落伍,不适应大兵团作战,国民党军内戏称刘峙为“猪”将军,

蒋介石只得又将爱将杜聿明从葫芦岛调回徐州(辽沈战役已于11月2日结束),重任“剿总”副总司令,负责战役前敌总指挥,杜聿明尚未到徐州,淮海战役已经打响了。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断定华野将由鲁西南南下,目标是攻取徐州,而不是徐州以东,决定立即实施徐蚌会战计划,放弃海州和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

淮海战役打响

粟裕从侦察中获悉,等待海州西撤的44军的黄百韬兵团准备11月7日西撤徐州, 粟裕当机立断,马上将战役的发起时间由原定11月8日提前到11月6日晚。 粟裕一面上报毛泽东并告中野邓小平、陈毅、华东局,一面下令部队立即执行。

11月6日21时,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攻击郯城王洪九部,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

鲁中南纵队司令钱钧率领鲁中南纵队的两个师,于11月7日晨攻克郯城,歼灭国民党山东保安旅王洪九部3000余人。

华野主力从临沂、滕县地区向陇海路东段疾进。

中路突击集团1、6、9纵直扑新安镇、阿湖的黄百韬兵团,4、8纵经邳县向西南进军,目标是占领运河铁路桥;

山东兵团7、10、13纵从临城、枣庄地区向万年闸、台儿庄、韩庄进军,目标是攻击冯治安部;

3纵和两广纵队配合中野从鲁西南的单县向砀山挺进,进逼徐州。

正在向徐州西撤的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围在了碾庒一带。

黄百韬打破脑袋也想不到, 11月6日前,他还等着划归第七兵团的海州的44军归建,合兵一处回撤徐州,但仅仅两个昼夜,形势急转直下一切改变了。前方的通道己被华野部队堵死,其他三面也是猛扑而来的华野部队。

黄百韬兵团主力挤过运河铁桥,周志道100军所属的44师抢先向徐州前进,但刚到曹八集,就遭到已等候多时的华野11纵迎头痛击,很快被全歼。

华野合围黄百韬兵团的口袋己经收拢,无处可去的黄百韬第七兵团被团团包围在碾庄圩地区,5个军的兵团已被华野吃掉了3个师。

一场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的战斗打响了。

黄百韬兵团被围,蒋介石急令徐州“剿总”刘峙和杜聿明救援。

11月11日,刚刚到任的杜聿明下令行动:

以孙元良兵团及“剿总”直属的72军守备徐州;邱清泉、李弥兵团共5个军16万人附坦克40辆从团山展开,向碾庄攻击前进,以74军和独立骑兵旅为总预备队;同时令黄维兵团向徐州急进。

杜聿明认为,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距离黄百韬兵团被困的碾庄不到40公里,七天时间完全可以到达。

善于“围点打援”的粟裕早已调动兵力,严阵以待。

战役刚打响时,粟裕己经派山东兵团7纵、10纵和13纵截断黄百韬兵团回撤徐州通道后,随时准备阻击徐州出动的援军,由“阻击专业户”宋时轮和政委刘培善统一指挥,在徐州以东大许家地区沿陇海线两侧组织防御。

为协助宋时轮的正面阻击,粟裕又调2纵、12纵和中野11纵在徐州东南攻击邱清泉、李弥的侧后,由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副政委吉洛(姬鹏飞)统一指挥。

11月12日,邱清泉的增援部队与华野阻援部队交火,敌军飞机、大炮、坦克和官兵集团冲锋轮番攻击,战事空前激烈,但两天时间,邱清泉机械化装备的援军只前进了三四公里。

邱清泉要求黄百韬突围出来与自己会师:“甚盼兄部向西出击,在曹八集会师。”

被围在碾庄的黄百韬却不肯出来。

碾庄,有十多个小村落,四周还有两三米高的土围墙和外壕、村落。然而远远看去十分普通的小小村庄,却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有着兵力、火力相互支援的集团式环形阵地。

不久前,李弥兵团驻扎过这里,筑有密集的地堡群,每个村落都构成独立防御的坚固支撑点。各支撑点又采取子母堡式交通壕散兵坑,交通壕则纵横交错。

黄百韬进驻后,马上又在村落间见缝插针,构筑了星罗棋布的地堡群,以交叉火力控制间隙地区。

碾庄围歼战打响后,从11月11日到13日,陈士榘指挥突击集团连续猛攻三天,进展却异常缓慢,伤亡逐日增多。

粟裕、陈士榘、张震分析了进攻缓慢、伤亡增多的三个原因:

“一、地堡、交通壕结合,不易爆破,再加敌人不断地反击;

二、收缩一团,分割不易,必须逐庄攻击;

三、指挥不一,动作不协同,炮火无统一指挥。”

晚上,粟裕召集6个主攻纵队的指挥员开会,粟裕说:

“黄百韬兵团已由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我军的战法必须由运动战转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用迫近作业的办法突破敌人的坚固防御阵地,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敌人阵地前沿,然后突然发起攻击。要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逐个争夺敌人的火力点和所占村庄。”

战法上:先攻打较弱的44军、100军,后打较强的25军、64军;

战术上,由野战攻击转为近迫作业,利用暗夜把交通壕挖到敌占村庄附近,距敌前沿阵地50米至30米处。

11月15日,粟裕决定:诱歼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围歼黄百韬兵团的行动暂停,突击集团加紧土工近迫作业,以壕沟方式靠近敌人。

夜幕降临后,突击集团的官兵们挥锄抡镐,一条条交通壕悄然前伸,一直挖到距离敌人阵地前沿约100米处。

华野突击集团的进攻重新开始了。

先是各个炮群进行火力急袭,随后在坦克掩护下发起攻击。

以每晚攻占一两个村庄,歼敌一个团到一个师为目标,逐点逐村攻击争夺。

明碉暗堡连同里面的官兵一个个消失,黄百韬终于撑不住了。

激战到11月22日,被华野包围在碾庄的国民党第七兵团被全歼,绝望中的四十八岁的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举枪自杀。“不成功,便成仁”了。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所采用图片及资料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