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承传统 南北兼容造心境
笔墨丹青承传统 南北兼容造心境
———品读画家杨帆山水画艺术
古都南阳,历史悠久、文风昌盛,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曾孕育出张衡、张仲景、范蠡、诸葛亮等历史名人,滋养了冯友兰、姚雪垠、二月河等当代文化名人。唐代李白在《南都行》赞曰“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当代实力派画家杨帆即生于此,长于此。

画家杨帆,1965年出生于南阳西峡,楚、汉文化之蒙养,浓厚文化氛围之熏陶,赋予了其过人之天赋与才情。在西安美术学院求学时,周、秦、汉、唐丰富之历史遗存,黄土文明历时久远之厚重文脉,延安革命文艺之光荣传统,则丰厚了其学养。

求知若渴之画家杨帆,深入探究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体悟儒家思想之“有担当,拿得起”,道家思想之“看得开”和佛家思想之“放的下”。西安美院规范、系统性之学习,培养了其人文素养、专业理论知识、独立绘画创作之能力和时代创新之精神。

学习不外乎两种选择,一是向书本学,二是向实践学习。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亦是此两种方法。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画家杨帆坚持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之路。其不仅常读书以增长才学,亦多游历以增加见识。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通过实践提高自己。

其深谙“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之奥秘。其不但广泛阅读历代名家典籍、临摹历代书画名作、研习传统笔墨技法、涉猎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沉淀其艺术之涵养,而且以自然为师,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无论是雄伟壮观之伏牛山,还是山川秀丽之桐柏山,都留下了其写生之足迹。气势磅礴、构图丰富之真山真水,成为其写生创作取之不竭之宝库,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之灵感。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言:在艺术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清代恽南田在论山水时云:“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写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后能写之,不然不若听寒蝉与蟋蟀鸣也。”中国山水画不是简单描摹自然之风光,而是因心造境,以景传情,作品是画家精神之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之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之体现。

画家杨帆精研传统,继承、借鉴、汲取传统精华,对各家各派之技法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其作品远师荆浩、关仝、李思训等先贤诸家,近崇张大千、黄宾虹、李可染、石鲁等近现代名家。其将发展创新之审美思想融入创作,精心提炼自然元素与传统技法融合贯通,以自然为魂魄,撷传统之精华,融南北之所长,强视觉之张力。

其作品构图深远壮阔,用笔凝重老辣,用色瑰丽而不火燥,画面雄伟不失典雅,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其心胸之博大与国画功底之深厚。作品既有北派苍浑雄奇之势、又有南派烟云秀丽笔墨灵透之韵;既有极强之感染力,又耐人细细品味;既提高了艺术深度,又增强了艺术个性。

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雄浑、壮美的审美精神越来越成为时代审美之主流。画家杨帆认真感受生活、体悟当代、探寻新时代文人精神,将传统水墨之意蕴与时代审美之观念结合。以饱含深情之笔墨去诠释自己对生命之感受,作品凝聚着深厚之人文底蕴与浓烈之家国情怀,反映了其对时代文化精神与人文情怀之全新思考。笔下气势磅礴、雄浑博大之山水画作,微观结构丰富多彩与整体气势浑然一体,既满足了现代人内心深处之情感诉求,又体现出强烈之时代感召力。

东晋陶渊明曾云:“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其颇有鲜明时代特色及独特艺术魅力之作品,受到海内外收藏机构及个人青睐。其先后被邀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东京、三鹰、池袋、五藏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丰富之社会阅历,让画家杨帆积累了多种知识技能。中国画讲功夫在画外,相信,执着于艺事的他,绘画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庚子仲春刘永合撰于墨香斋
相关链接:

杨帆,1965年生人,籍贯河南省西峡县,汉族,本科学历,民革党员,曾任南阳市烙画、玉雕厂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日本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中山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1995年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举办个人画展,1996—2000年分别在日本国东京都、三鹰市、池袋、浦和、川口、五藏境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先后荣获河南省文艺百花奖、轻工部银质奖、国家文化部天马奖等奖项,为繁荣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