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家乡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求仕,无成,失意而归。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游襄阳,二人相得甚欢,因饮食不当引发旧疾而卒。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同时也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尤工五律。其诗清淡简朴,不事雕琢,与王维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鉴赏: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孟浩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应举落第,之后与僧道交游。这首诗是诗人滞留长安时寄给远上人的,向他报告秋来客居的凄凉苦况,诉说欲隐无地、欲仕非愿、进退两难之苦。

诗人与远上人交情深挚,故寄诗毫无客套虚文,一上来就坦率地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块垒。开头即写明自己不能偿愿的窘迫处境:想要归隐,却苦于“无资”,从中可见诗人当时穷困潦倒的情形。接着说在京城长安从仕做官非自己的本愿,于是不由怀念起在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这两句,“北土”对“东林”,“非吾愿”对“怀我师”,对偶十分工整,且正反相对,更突出了诗人追求归隐的意向。滞留帝京囊中金尽,壮志也逐年消磨殆尽。在穷愁潦倒的客中,面对凉风、耳闻蝉声,怎么不更加悲伤呢?

诗人采用这种不加润色的白描手法,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读来直觉明朗直爽,不失清华高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