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来历”到“没来历”①
相关推荐
-
蒋寅|中庸的美学 ——中国古代文论对审美知觉的表达及其语言形式(上)
一.审美概念的价值分类 近代以来对传统文论的研究都侧重于"说什么",而较少关注"怎么说".吴予敏<论传统文论的语义诠释>一文对传统文论范畴意蕴的生成 ...
-
古人对杜甫有多爱?
先看一组数据:目前最新最全的<杜集叙录>(张忠纲等编)收自唐至清之杜诗文献753种(今存300余种),其中尚不包括散见各处之论杜材料.可见南宋以来"千家注杜"之说,虽是 ...
-
情景交融——古典诗歌意象化表现方式的定型(上)
自近代西方文化思潮输入以来,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无不是在"西洋"这个他者的参照下进行的,文学也概莫能外.通过中西比较逐渐确立起来的自我认识,在析出中国文学之独特性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们 ...
-
叶燮的文学史观
一.诗史观与文学史观 如果说十九世纪是批评的时代,那么二十世纪就是文学史的时代.相对蓬勃发展的文学史研究和著述而言,有关文学史理论和文学史学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史研究的发 ...
-
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下)
三.与"老"相关的负价概念 与"清"一样,老也不是个纯粹的绝对正价的审美概念.正如许印芳所说:"凡天地间事物,有一美在前,即有一病随之于后.惟诗亦然: ...
-
蒋寅:家数·名家·大家——有关古代诗歌品第的一个考察(上)
一.引言 作为文学独创性观念的习惯表述,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自成一家"的说法.其源头可追溯到司马迁<报任安书>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quo ...
-
蒋寅|不说破——“含蓄”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增值过程
一."含蓄"概念溯源 古典诗学中的"含蓄",作为自觉的修辞要求起源甚早,但被理论化.形成概念却晚至宋代,而被视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审美特征则更晚至二十世纪初.在 ...
-
蒋寅|“不粘不脱”与“不即不离”——乾隆间性灵诗学对咏物诗美学特征之反思
摘要:"不即不离"与"不粘(黏)不脱"夙被作为中国诗学乃至古典美学的一般命题来讨论,但实际上它们主要与咏物诗的理论反思相联系,且集中于清代乾隆年间,是由性灵诗学 ...
-
金圣叹的诗歌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二)
二. 金圣叹的七律分解说 从前文所引金圣叹对诗的定义来看,他基本可以说是个唯情论者,将诗看作是情感自然流露而形成的语言形式,就像他评<水浒传>第十回林冲吟诗所说的:"何必是歌,何 ...
-
蒋寅:韩愈诗风变革的美学意义——兼及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上)
关于韩愈(768-824)诗风的变革,前人与当代学者多有论述,大都从避熟取生的动机着眼,论述他对怪奇风格的追求.如清代批评家方世举说:"大历以上皆正宗,元和以下多变调.然变不自元和,杜工部早 ...
-
上古荐书丨《清诗话全编•乾隆期》(全十二册)
<清诗话全编·乾隆期>(全十二册) 张寅彭编纂 刘奕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整理者简介 <清诗话全编>编纂者张寅彭 张寅彭,1950年生,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