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心肾不交,如何锁阳归位?
上热下寒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健康问题,其主要表现是热证与寒证并存:常年上火,总是口腔溃疡、舌疮、慢性咽炎、失眠,同时又表现出很多体寒情况,如舌体胖大、大鱼际发青、下肢冰凉等。在饮食上,这类人群也非常挑剔,吃点儿热的就上火,吃点儿寒的就伤阳,只能吃温的东西。
上热下寒,怎么形成的?
阳主升,阴主降。但是,如果阳一直在上,阴一直在下,就是阴阳分离,说明阴阳二者没有交集了,你是你,它是它,那就无法构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关系,二者之间都没有互动
反之,只有阳在下,自下而升,阴在上,自上而降,二者才能发生关联,有了关联才能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这才叫“阴阳交感”。

所以,人体的好的状态是阴在上阳在下,你颠倒了,就会上热下寒。
为什么阴阳会颠倒呢?中医认为,心主火,位居人体的上部,好比天上的太阳;肾主水,位居人体的下部,好比地上的河流。水火不济,体内气血阴阳就无法循环正常,阴阳就颠倒了。
上热下寒,宜经络调理!
1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经络调理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情况会更加严重。

接着,调理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调理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情况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调理,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调理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2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调理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后调理,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才算完成。

注:经络调理,不能替代医药!